京经信发〔2021〕81号
各相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新智造100”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8月30日
北京市“新智造100”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进一步推动符合首都功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加快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在“智造100”工程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实施“新智造100”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两区”政策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实施以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核心的“新智造100”工程。聚焦北京高精尖产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深度实现智能化,推动制造业企业逐步转型、梯次升级,建立引领全国、领先全球的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培育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智能制造供给能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树立“北京智造”新名片。
二、主要目标
到2023年,全面推进实施制造业“十百千万”升级计划,打造10家产值过百亿元的世界级“智慧工厂”,支持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1000家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万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培育10家年收入超20亿元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3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产品。重点行业的智能制造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关键工序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5%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产品不良品率等显著降低。
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全覆盖,智能制造从优势企业的领先应用转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深度普及,制造业竞争力实现整体提升。北京智能制造新经验、新方案与新模式在全球形成显著影响力,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万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1.建立北京智能制造评估诊断体系。
依托现行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结合北京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智慧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北京智能制造评估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宣贯和应用落地,遴选第三方机构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智能化转型咨询诊断等服务,助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示范。
对标世界“灯塔工厂”和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支持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样板效应和产业链带动作用的标杆性“智慧工厂”。聚焦高精尖产业细分领域和细分产品,支持创建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打造行业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经验、新模式。推广标杆示范企业成功案例与系统解决方案,引导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技术、产品和模式创新,形成北京制造业梯次升级的发展模式。
3.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分行业、分层次持续推进“千”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基本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全覆盖。支持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采用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感知与控制装备、智能仓储与物流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集成CAE/CAD/MES/ERP/PLM等核心工业软件,融合应用工业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核心价值环节、关键工艺与工序段、生产单元与产线、车间与工厂的持续改造,不断提升设备互联、数据共享、资源优化、科学决策水平,分步建设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实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逐步升级。支持优势企业建立产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上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4.促进小微制造业企业降本提效。
支持小微制造业企业设备联网上云、业务系统云端迁移,推动生产制造、运营管理数字化水平提升。支持企业运用线上办公、智能通讯、远程协作、协同开发等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应急应变能力。推动园区、头部企业、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建立小试中试平台和数字化柔性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小微制造业企业提供小试中试、评估、检测、培训等服务。遴选实施一批小微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加快小微制造业企业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试点示范遴选,培育推广一批符合小微制造业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通过“创客北京”数字化专题竞赛,遴选一批优质数字化产品和技术。
5.推动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加大绿色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利用智能化技术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制造水平提升。鼓励企业深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围绕产品设计、制造、包装、回收、处置等全生命周期,推动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能源低碳化、废物资源化,降低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绿色供应链,鼓励产品再制造,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6.拓展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生产性服务,拓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培育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电商、产品再利用与再制造等新业态。培育柔性化定制模式,支持企业增强定制设计能力,加强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探索共享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提供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
(二)提升智能制造供给能力
1.提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给能力。
强化领先优势,加快打造全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推动软件供应商、装备供应商、规划设计院、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加快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鼓励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输出自身系统解决方案,对外提供系统集成服务。面向本市汽车、电子、装备、医药等重点领域,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咨询规划、方案设计、集成实施、运营维护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育形成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样板。鼓励行业中介组织按年度遴选发布《北京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北京市智能制造优秀案例集》。支持我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面向京津冀地区和全国市场布局,引领全国发展。
2.提升关键技术装备与核心软件供给能力。
支持开展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创新,发展一批智能制造装备、核心软件重大创新产品,打造一批单项冠军企业,鼓励行业中介组织按年度遴选发布《北京市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供应商推荐目录》。支持企业开展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创新与产业化,提升技术集成和系统服务能力。支持企业开发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运行、运维服务等工业软件与工业APP,提升可靠性和兼容性。支持企业围绕用户工艺流程和经验知识,开发行业专用工业软件,提升定制化供给能力。支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围绕关键零部件、工艺系统等短板和产业瓶颈开展联合攻关,补齐发展短板。
3.提升智能制造新技术供给能力。
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科研院所、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联合开展人工智能、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加快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重点布局和试点应用,推动时间敏感网络、面向工业的SDN、边缘计算、网络安全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研发突破和示范应用,开展产品设计、工艺知识库、数字仿真建模与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的持续优化和推广应用。
4.提升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
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面向智能制造细分领域,开展数字化转型赋能、标准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评估、安全态势感知等专业化服务,拓展智能制造公共服务类型,提升智能制造支撑服务能力。支持智能制造领域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家机器人检测中心、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优势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为本市、全国提供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突破、创新产品开发应用等服务,提升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和产业服务能力。
(三)打造智能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打造“优势产品+标杆工厂”发展模式,应用智能装备,建设智能工厂,生产智能产品,延伸智能服务,优化智能制造系统创新链和产业链。支持企业挖掘智能化应用场景,以智能手机、新一代显示、新计算终端、机器人、无人装备、智能仪器仪表等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一批智能化产品和服务集群,打造“智能+”产业生态。优化空间布局,支持海淀区建设智能制造创新策源地,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智能制造产业核心区,辐射带动其他区域。聚焦机器人、工业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应急装备等细分领域,以专业化基地聚合隐形冠军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怀柔、昌平、顺义、大兴、房山等区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集聚一批智能制造业企业在京落地。推动京津冀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配套和示范应用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做好统筹协调
强化市级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建立有关部门、重点区和园区相互衔接的统筹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智能制造各项工作和协调重大问题。强化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重大项目支持。发挥智能制造联盟、协会及行业组织的中介作用,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供需对接合作。
(二)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达标奖励和支持第三方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升级、智能化绿色化诊断评估服务和数字化赋能服务。将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纳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范围。通过发放智能制造服务券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设计研发、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综合利用国家和本市首台(套)示范应用政策,鼓励智能制造装备产品创新与应用示范。
(三)加强人才支撑
加大人才引进支持力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等领域紧缺急需的高技能类、专业服务类、经营管理类等人才,符合本市相关政策标准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作用,培养具有较强集成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推进产教融合,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行业组织、院校合作,建立面向普工、技工等劳动者的实训基地,开展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养。
(四)营造良好环境
充分利用世界机器人大会、中日和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平台,支持智能制造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一流企业开展智能制造交流互鉴,学习和引进国外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充分利用“两区”政策,支持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在京设立分支机构,实施智能制造项目。举办产业论坛、展会、行业经验交流会,推广优秀行业解决方案,定期发布北京“智慧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名单,扩大“新智造100”工程的国内外影响力。建立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推广机制,加大对北京智能制造发展经验、效果和亮点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