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2月16日召开新闻通报会,深入解读《北京市推进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30处城乡供水提升工程已列入2023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年内还将完成50个山区村庄供水改造,涉及7个生态涵养区。
50个山区村年内供水改造
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宇指出,当前,北京农村供水发展不充分问题成为制约首都供水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也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服务均等化工作的“短板”。
李宇介绍,多年来,农村地区供水保证率始终在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但自本市2008年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农村地区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未曾有大范围且专项实施的建设投入,部分供水设施运行年限已接近15年,且设施运行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个别农村地区出现了供水水量不足、水质下降等现象。
“为此,我们在方案中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考虑供水安全。”李宇说。
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孙迪介绍,在市级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将安排资金连续三年用于支持山区村庄供水站标准化改造,重点解决农村地区水质波动与水量不稳定问题,全面提升农村供水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按照计划,2023年市水务局已将“完成30处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通过水源井更新、公共供水接入、村庄供水站标准化改造等措施,提高农村地区供水保障水平。30处工程涉及平谷、门头沟等山区,以及朝阳、大兴等平原区。工程实施后,区域供水设施基础条件和城乡供水均等化服务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超过5万居民将因此受益。
按照方案中确定的三年完成300个行政村提标改造的目标要求,2023年本市将率先启动50个山区村庄改造任务,全市7个生态涵养区均有所涉及。“今年主要聚焦山区水量保障不足、水质存在波动的行政村,从供水设施标准化改造入手,针对井房年久失修、功能分区不全、调蓄设施缺失破损等问题,兼顾井房内外布局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实施供水井房使用功能和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同时通过水源更新、安装净化设施等技术手段,把水更安全地送到老百姓家中。”孙迪说。
48个小区“水黄”问题获解决
自2014年南水进京以来,截至目前,本市城市供水水源70%为南水,1500多万市民因此受益。在南水进京伊始,随着城市供水水源的切换,部分老旧小区出现了自来水发黄现象,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困扰和不便。
李宇介绍,为查清“水黄”根本原因,市水务局组织市自来水集团对“水黄”小区楼内供水管线进行了截管检测,共取样286处。从取样现场看,供水管线材质均为镀锌钢管,管道外观普遍发生较严重腐蚀,管道内壁锈蚀更为严重。经多次组织业内专家学者专题研究分析,认为出现“水黄”问题的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加之管道内壁锈蚀结垢严重,在水源切换的背景下,尤其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容易加速水中的铁离子析出,进而引发“水黄”现象。市水务局在开展老旧公共供水管线更新改造时,将“水黄”问题小区优先纳入改造实施项目,截至目前,已逐步分批解决了48个小区、3万余户居民的“水黄”问题。
逐步降低城镇管网漏损率
本市城镇现有供水管网总长约1.9万公里,城镇管网漏损率低于9.5%。未来三年,本市将从提升技术水平、细化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发力,力争将城镇管网漏损率降至8%以下。除了实施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推进智能水表更换,水务部门还将优化提升管网探漏技能,通过北斗卫星探测和遥感技术等动态监测技术,主动发现并及时修复漏损管线。
市水务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杨进怀介绍,《北京市推进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和《北京市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总投资280亿元,预计可以新增就业5万人。同时还可以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其中,拟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再生水厂(站)建设,吸引社会资本1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