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修订版)》(京科发〔2022〕10号)(以下简称“新星计划”)已于日前正式印发。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修订背景
新星计划设立于1993年,旨在培育壮大首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聚焦35岁以下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是科技界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青年人才计划。实施近三十年来,新星计划对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推动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蓄水池”。
2021年9月底,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全方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进行了部署,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南。2021年11月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切实增强以首善标准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责任感、使命感,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
近年来,在新星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收到希望扩大新星支持规模、加大交叉课题支持力度以及对创新团队的支持等反馈建议,亟待进一步修订完善。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落实中央及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在《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京科发〔2017〕65号)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旨在进一步提升惠才政策的适用性、精准度和集成力,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发现、培养、服务优秀青年人才,为北京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力量。
二、对象范围
新星计划包括创新新星和创业新星两类,主要面向35周岁以下(女性放宽至37周岁),在京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研发的青年人才。该计划每年开展一次推荐评审,主要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开展前沿科技攻关、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三、主要内容
(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突出青年人才培育重点
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指引,聚焦支持“四个占先”“四个突破”和高精尖产业“双引擎”等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新星重点选拔和培养一批有潜力的青年科技骨干,支持其提升科学素养、前瞻性判断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促进其尽快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新星重点选拔和培养一批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其开展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落地,推动北京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动力。
(二)以精准支持为抓手,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平台
对入选青年人才实行“一次入选、周期培养、持续服务”。给予人才及项目一次性经费支持,创新新星培养期不超过3年,给予每人不超过50万元经费支持;创业新星培养期不超过2年,给予每人不超过60万元经费支持;交叉合作课题资助期不超过2年,给予每个课题不超过50万元经费支持。同时,鼓励入选人员参与或承担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科研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推荐申报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等。通过举办“星光璀璨 筑梦北京”科技人才系列交流活动,为入选人员搭建交流成长平台。
(三)以机制创新为手段,进一步放大政策惠才效用
在推荐方式上,探索实行举荐制,允许专家联合推荐,且不占单位推荐名额;在经费使用上,实行“包干制”管理,采取负面清单管理、经费使用过程充分放权、建立结果导向评价机制、实施项目负责人承诺制等;在入选人才类别上,明确支持工程技术人才,入选比例不低于20%;支持跨界合作,鼓励入选人才开展交叉合作课题研究,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不同领域的融合创新、创新和创业人才的合作,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四、办事指引
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的通知为准,有关申报流程初步安排如下:
1.发布通知。通过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官方网站发布年度申报通知,明确材料提交要求及时限等。
2.形式审查。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申报条件、材料签章齐全的为有效申报人。
3.初审。采取材料评审形式,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分组评审,产生进入会议评审环节的人选。
4.会议评审。采取答辩形式,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分组评审,产生拟入选人员名单。
5.审定。根据会议评审意见,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行政办公会审定拟入选人员名单后,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6.公示发布。将审定通过的拟入选人员名单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根据公示结果发布入选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