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面对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挑战。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好五年发展规划,统筹谋划好发展思路及功能布局,对我们立足新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十三五”规划是我区坚持生态涵养功能要求,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前哨作用,努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后花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五年规划。《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了“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全区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平谷区委关于制定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规划期限:2016年-2020年。
第一篇 奋力谱写平谷发展新篇章
第一章 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涵养能力显著提升,幸福平谷建设全面推进,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全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主要指标基本完成规划目标。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1亿元,年均增速10.8%;实现农业总产值46.7亿元,年均增速9.7%;实现工业总产值267.6亿元,年均增速6.8%;实现旅游收入32.5亿元,年均增速1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6亿元,年均增速1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9亿元,年均增速18.8%;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9亿元,年均增速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17元,年均增速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47元,年均增速11.1%。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农业现代化指数达到80.5,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大桃为主的“一主多特”果品产业格局更加完善,平谷大桃成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设施蔬菜面积达3.5万亩,农众物联开启“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峪口禽业蛋种鸡生产规模达到亚洲最大,正大蛋鸡年产量占北京市场蛋品消费总量的17%。农产品更加安全,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工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中关村平谷园挂牌成立,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92家,以园区引领全区的创新局面初步形成。“联东U谷”签约落户,积极探索特色“园中园”模式。新建标准化厂房40万平方米,盘活闲置土地近千亩,亩产税收从全市较低水平提升到中上水平。市级开发区成为工业的重要载体,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44家,集聚效果明显。
服务业发展多点支撑。旅游知名度显著提升,成功申办世界休闲大会,积极举办国际桃花音乐节、世界小姐大赛、国际徒步大会等重大活动,年接待旅游人次突破千万。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经适房、自住房、商品房等住房供给逐步多元化。商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鑫海韵通、万德福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投入使用,奇石等特色市场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势头良好。
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物流基地功能不断完善,获得国家进口肉类产品指定口岸、进口冷冻水产品指定口岸和国家临时对外开放口岸资质,“十二五”时期集装箱吞吐量累计超过16.7万标箱。中国乐谷知名度不断提高,展示中心、草地公园投入使用,华夏视听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音乐演出活动市场化运作。通航基地挂牌运营,马坊石佛寺机场和综合机库投入使用,北京通航、联合通航等50余家通航企业入驻。
二、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中心城建设取得成效。全面治理泃河、洳河两大水系,同步配建了环岸绿道和节点公园。打通新城至京平高速快速联络线,新建滨河景观大道6.28公里,提级改造新平北路、文化南北街和谷丰路,城市通行能力明显提高。中心商务区全面落成,万德福商圈成为新地标,体育中心二期、博物馆对外开放,公共服务配套更加完善。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7个,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58万平方米,城市形象有较大改善。
小城镇建设梯次推进。马坊镇产城融合效果初显,城建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三区同步推进,中心区北区城市功能日趋完备,教育、文化、体育、养老服务设施配套齐备,已完成供地42.3万平方米,南区一级开发有序推进。夏各庄镇开发进入快车道,主干路网初步形成,水、电、暖等市政配套设施全部到位,48.2万平方米安置房全部入住,1、2、5号地块已入市交易,已供地34.5万平方米。金海湖镇整体开发稳步推进,10.8万平方米安置房全部投用,成为首批北京市小城镇基金合作镇。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建设整建制村13个,共计4452户,五年累计完成3.4万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要田间路全部硬化,山区1.8万人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实现村村通公交、无线网,村村有大舞台、篮球场,农村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更加丰富。农村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成立农地委托经营公司,实现土地流转2万亩,“新三起来”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平谷线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规划方案基本确定。新建道路14.4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76公里/平方公里;新建、扩建四座110千伏变电站,供电能力提高35.8%;整合形成兴谷、滨河两大供暖厂,供暖更加高效、可靠;建成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实施再生水厂二期及再生水回用管网工程,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
三、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突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全区增绿效果显著。实施平原造林3.6万亩、山区造林6万亩,滨河森林公园、琴湖公园、小龙河湿地公园建成使用,实施京平高速、密三路、平蓟路、巡河路景观提升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6.3%,位居全市第一位,“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的绿化格局基本形成。
河道治理力度加大。完成一、二阶段53.6公里中小河道治理,通过河道疏浚、堤防填筑、景观绿化等工程,大大提升了洳河、泃河、小辛寨石河和黄松峪石河的行洪能力。同步实施泃河、小辛寨石河截污工程,完善城区雨污水管网,水环境建设明显改善。
大气防治成效显著。全面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两个市级开发区全部实现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淘汰老旧机动车超过3万辆,完成压减燃煤20万吨,提前两年完成市级下达的压煤任务。积极推进城乡清洁能源改造,推广液化气下乡8.4万户,完成“煤改电”7400余户,完成大华山前北宫、后北宫及峪口蔡坨村“煤改气”试点工程。大力开展扬尘污染、道路遗撒、劣质煤销售等专项打击行动。PM2.5浓度自2013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累计下降7.1%。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区以年均3.4%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0.8%的经济增长,不变价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1%,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淘汰退出11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
四、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稳定,幸福平谷建设跨上新台阶。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一产员工化”、“绿岗就业”、“一对一就业服务”等多项精细化就业促进措施效果明显,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成以区级养老机构、镇级养老照料中心为主体,以社会养老机构为补充,以社区养老设施、村级养老餐桌为特色的养老设施服务体系。五项社会保险征缴额累计增长155%,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
公共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区医院、中医院硬件条件大幅改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分别成功获批郊区首家三级医院、三甲中医医院。顺利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引进北师大附中、东交民巷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北京实验学校挂牌招生,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等活动,体育人口比重达到全市标准。
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实现街道全覆盖,“一刻钟服务圈”、“六型社区”建设稳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不断完善,治安、交通和生产安全管理体系日渐健全。
五、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成功获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有效推进政府体制机制改革,行政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审批16家单位、119项审批及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实现应进必进、一站式办理。构建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引入公众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政府效能。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在全市率先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推进农村资产有效经营。
第二章 新时期的发展形势
一、新形势、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进一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更加深刻的结构调整,发展方式将逐步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动力将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基本面将长期向好。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坚持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着力推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全市将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为重点任务,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托更大的尺度空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格局,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质量,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最终实现更加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和低碳化的发展。
二、新机遇、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外部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凝聚共识,紧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
(一)发展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全市除通州外唯一与河北、天津都接壤的区县,平谷由首都大都市的边缘地带变为联通京津冀的关键节点。市委书记郭金龙同志在视察平谷时明确要求,平谷要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哨意识。平蓟三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山水相依,已建立良好的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在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具备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另外,北京治理“大城市病”,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将重塑区域发展格局,通过承接优质的产业、教育、医疗等资源,全区经济社会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对整个东部区域是重大利好。作为距离通州最近的生态涵养区,平谷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口压力小,资源承载力强,可以承接高端要素转移,辅助承担部分城市功能以及国际交往、会议会展等职能,通过服务副中心建设实现更大作为。另外,轨道交通平谷线更是拉近平谷与通州的距离,与朝阳、顺义交往联系也将更加紧密,依托海陆空综合通道的独特优势,将促进四地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的重大机遇。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之一,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是落实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生态是平谷的生命,是平谷的金字招牌,平谷与天津蓟县、廊坊北三县共同创建京津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将获得国家政策、资金等扶持,生态水平将显著提高,生态优势将转化为发展优势。
世界休闲大会举办的重大机遇。举办2020世界休闲大会、世界休闲产业博览会和北京休闲大会等系列活动,有助于我区集聚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打造休闲旅游主导产业,带动生态、基础设施、文化、公共服务等整体提升,提高国内外知名度,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作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我区在产城融合发展、多元化投融资、土地要素流转、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和推进城市管理等方面,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将激发全区发展活力。
(二)面临挑战
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规模小,不足全市的1%,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低于二产,且远低于全市水平。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对注册型企业依赖较大。
城乡建设任务艰巨。中心城区存在着大量的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难度较大,城市的整体面貌、品质达不到生态宜居新城的标准。小城镇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支撑不足、人口集聚能力弱,新农村建设缺乏统筹。
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教育质量与百姓期待存在差距,基层卫生机构建设仍很薄弱,疾病预防控制和残疾人康复需进一步加强。
生态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落后,土壤地力明显降低,环境秩序整治任务重。
第三章 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生态立区,推进“一区四化五谷”建设,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战略目标,以“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持续改善为重点,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和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后花园。
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将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基本要求是:
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探索建立生态追责机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生态功能修复力度,筑牢首都东部生态屏障。紧紧依靠生态谋发展,将生态理念贯穿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各个环节,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全面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发展方式、生活方式转变。
坚持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区域、产业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培育创新资源,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新体系,以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坚持区域协同,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扎实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承接北京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强化与通州、朝阳、顺义等区域联动,加强平蓟三兴四地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城市功能,发展特色小城镇,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发展。积极举办国际重大活动,组织承办国际会议,打造国际知名音乐文化、休闲旅游小镇,多角度辅助、参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以国际陆港为平台,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化与天津港、顺义空港合作,全面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和服务业扩大开放水平,推动京冀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全区软环境,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集聚。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为原则,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推动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可持续。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确保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
二、规划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城带乡、完善功能”的总体思路,根据各乡镇交通区位条件、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将全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
新城综合发展区:包括滨河街道、兴谷街道、平谷镇、王辛庄镇、大兴庄镇、山东庄镇南部,是城市建设和综合服务的主要承载区,重点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城镇特色发展区:包括夏各庄镇、东高村镇、马坊镇、马昌营镇、峪口镇,是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重点产业功能区,集中力量完善配套设施,培育特色新兴产业,加快功能性小城镇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生态休闲功能区:包括金海湖镇、南独乐河镇、黄松峪乡、熊儿寨乡、镇罗营镇、大华山镇、刘家店镇、山东庄镇北部,是休闲资源和生态资源集中分布区,集中力量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品质、开发休闲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休闲旅游高端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为统领,积极改善大气环境,PM2.5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实施土壤改良,有机质含量提升到健康水平;全面建成环城水系,地表水质显著改善,营造出良好水环境和水生态;建立环境秩序整治联动机制,垃圾处理率保持较高水平;绿化水平明显提升,污染防治取得实效,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实现平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到2020年,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森林覆盖率达到67%。
转型发展取得实效。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传统产业更加趋于现代化、高端化、集聚化,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升,投资效率、企业效率明显上升,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同。“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7%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
城乡建设取得突破。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完成旧城改造进度目标,城市面貌、城市品质有较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显著增强,花园城市建设格局初显。基本形成功能性特色小城镇组群,“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创新农村社会化管理服务,完成城乡设施服务一体化建设。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新城棚户区改造规划任务完成率达到40%。
社会民生和谐稳定。社会治理水平不断加强,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比2010年翻一番。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篇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生态是平谷的生命。坚持生态立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施“大生态”战略,全面认识好、维护好、利用好生态,持续提升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倡导低碳生活,高标准打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优良的空气质量和宜居的生态环境,率先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第一章 全面提升生态涵养功能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全方位加强生态建设,力争全域生态化,基本实现城市周围森林化、河渠公路风景化、村内绿地人性化、社区庭院花园化、基本农田林网化。到“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67%和72%,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486.71亿元。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序有度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资源,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将区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区、限制发展区、集中建设区三大区域,并实行分区管控,提升城市的整体效能和宜居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拓展区域绿色生态空间。强化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山区绿化、平原绿化、城市绿化、村庄绿化,巩固完善“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生态系统。推进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快防护林升级改造,林木抚育和森林健康经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平原地区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和多元增绿加快绿化建设力度,推进城市景观通道和小微绿地建设,构建完善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不断扩展市民绿色休闲空间。继续实施平原造林工程,打造重点区域特色景观大道,建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景观丰富、服务周全的绿道网络系统,实现道路风景化。全面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打造优美河湖水岸景观。建成三河相通、河湖相连,河道功能与城市水景相得益彰的环城水系,推动沿河景观建设,形成“四水环绕、林水相依”的新城生态景观环廊。加快实施“一河十园”
工程,推进泃河两岸郊野公园建设、配套建设人文景观和服务设施,打造滨水休闲空间,全面提升防洪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区内大中型水库周边生态建设,实施水系补水循环利用工程,推进水系连通。开展地表水质改善行动,完成第三、四阶段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全面实施15条小流域及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截污管线建设。到“十三五”末,全面消除地表水和出境断面劣V类水体。
第二章 营造清洁城乡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下大力气治理大气、土壤、水等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防控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大气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环保、气象监测,研究大气细颗粒物来源和传输规律。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严把准入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大幅度压减燃煤,完成兴谷、滨河集中供热中心燃煤锅炉改造。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建成平谷新城建成区、兴谷开发区、马坊工业园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推行绿色施工管理,控制建筑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污染,整治秸秆、垃圾、草木露天焚烧。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机动车环保标识管理,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到2020年,PM2.5浓度降低达到市级要求。
深化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健康土壤工程,全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提升区域土壤质量。大力推广循环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业生态保护,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开展重污染工矿企业污染场地治理与恢复,加强黄金尾矿安全、环保存放和妥善处理。
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完善运营机制,分批实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镇村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90%。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加快全域范围内河流水系治理,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显著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强化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达标改造,禁止污泥直接排放,全区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完善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原则,强化固废产生源头分类与分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完善、高效的垃圾分类、收集、储运、综合处置体系。巩固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机制,逐步建成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
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切实加大环境秩序治理力度,定期开展全民大扫除等活动,广泛动员全区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参与环境建设,加大环境巡查和执法力度,严厉整治环境“十乱”行为,加强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切实提高全区环境水平。
第三章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产和低碳生活,强化约束指标管理,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家园。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产业化,依托平谷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的新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打造平谷绿色名片。积极参与碳汇交易,促进森林资源在提供生态服务的同时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体系。以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为抓手,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排放限值和能耗准入标准,做到“上建生态顶棚”,“下设生态门槛”,“中间念生态紧箍咒”,确保任何产业都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大力推进循环发展。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建立循环型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体系。推进立体化“种养结合”的农业建设模式,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安排,推广沼气利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建设西柏店生态村庄。全面推进工业企业生产循环化改造,逐步推进兴谷开发区、马坊工业园区、马坊物流园区循环化建设。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和管控,加强土地资源保护,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依法依规利用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探索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相均衡。优化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水利用比例。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降低农业用水量。做好节水宣传,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鼓励使用节水器具。到2020年,全区用水总量达到市级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降幅15%以上。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管理。以持续提高能效水平为核心,促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全面强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推广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低碳环保产品,加快构筑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提高能源统计、计量和监测能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公众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观念,鼓励绿色出行,培育壮大低碳产品的消费市场,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均需达到市级要求。
加快推广清洁能源。构建以电力、天然气为主,地热、太阳能等为补充的清洁能源体系。实施电网建设“2561”工程,构建坚强智能化电网,保障供电安全。提升全区燃气气化率水平,东高村、夏各庄、南独乐河、金海湖、大华山实现气化。全面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大幅压减燃煤总量,城区和乡镇中心区实现生活“零用煤”,生产全部实现“无煤化”,推动农村地区“新能源、新农村、新生活”试点建设。推广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8%左右,全区清洁能源比重提高到85%。
第四章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好森林、湿地,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加强土地、水等战略性资源管控,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排放限值和能耗准入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生态执法能力建设,有效开展环境、节能监察执法,建立社会监督员和举报制度。
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制定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并研究适当增加考核权重。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追究制,对于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追究。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主动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补偿机制,搭建协商平台,推动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横向生态补偿。积极推进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拓宽资金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和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实施生态文明激励措施,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听证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创新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方法。
第三篇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切实增强前哨意识,把平谷区工作融入到协同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充分发挥京津发展走廊上重要通道和京津冀三省市交汇处的区位交通优势,坚持内联外协的总体思路,内与北京中心城区及通州、朝阳、顺义等地联动发展,外与天津市蓟县、河北省三河市和兴隆县等地协同发展,率先在交通、生态、产业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努力将平谷区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第一章 构建首都东部协同发展重要支点
着力做好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工作,提升发展能力,增强与市重点地区的经济联系,努力成为首都东部发展带上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
优先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认真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编制更为严格的生态准入标准,坚决退出不符合生态要求以及对生态有破坏性影响的企业。
承接市中心城区特色发展资源。积极与北京中心城区沟通对接,争取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的特色发展资源向平谷区疏解,发挥优质科研、教育、医疗资源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智能制造、智库咨询、音乐文创、健康服务等产业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
实现与东部区域联动发展。主动对接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推动京平京秦高速联络线建设,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发展要素向平谷集聚,主动承担部分城市功能。依托轨道交通平谷线,积极与朝阳、顺义等地进行对接,在会议会展、文化创意等方面寻求合作,共同增强首都国际交往和文化功能。
第二章 推进平蓟三兴务实合作
主动融入京津冀地区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深入推进平蓟三兴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让四地老百姓尽快享受到协同发展的成果。
加强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在生态、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推动四地发展战略规划统筹衔接,以规划引导协同发展。
建设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枢纽。加快重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强与北京中心城区及河北三河联系。推动承平高速建设,增强与河北承德市、兴隆地区的交通联系。打通四地之间的“断头路”和“瓶颈路”,推进东南路提级改造、昌金路与马营路连通、平谷将军关与兴隆六道河连通等项目建设,提高四地间交通通达度。推进四地公交系统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公交一体化发展格局。
建设首都东部重要的跨区域生态屏障。联合天津蓟县、河北廊坊北三县协同共建京津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促进区域生态合作和整体发展。推动四地打造京津冀生态修复功能示范区,重点围绕泃河、盘山、雾灵山等生态资源,在河流、森林、土壤、大气等领域加强联防联治,提升四地生态环境水平。以创建泃河流域生态合作保护区为依托,在水资源分配、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监测、防洪一体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全面提升四地水环境。以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森林健康经营等区域生态保护项目为抓手,共同做好废弃矿山修复、林木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重点工作,合力美化山区环境。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目标,推动四地在土壤改良方面进行合作。推进四地共建空气重污染预警应急机制,切实改善大气环境。共同做好四地矿产资源、河道砂石料盗采联合整治工作。
推进重点产业合作共赢。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共同推进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整合节庆资源,对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旅游线路整体营销,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打造京东休闲旅游服务圈。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打造跨区域的京冀通用航空产业园区,逐步建成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区。物流产业发展方面,以平谷国际陆港为核心,共同打造大型国际陆港商贸流通基地。依托四地特色优质农产品资源,推动四地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优质农产品市场互通、新型农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区域性农产品监测结果互认和质量可追溯体系。依托中国乐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错位发展,建成京东文化创意产业圈。
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医疗协同发展,建立京东地区中医、西医发展基地,促进医疗领域合作和人才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均等化。
第三章 建立系统完善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平蓟三兴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建立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机制,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做好重点领域协同、重点项目推进、园区对接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
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完善平蓟三兴政府间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多层面全方位的沟通交流制度。加强对协同发展中关键环节问题的研究,在生态补偿、资源利用、园区运行模式等领域创新制度设计。
探索疏解承接机制。加强内联研究,加大与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朝阳、顺义等东部重点新城沟通对接力度。扎实做好土地规划储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为承接优质发展资源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深入研究北京中心城区疏解重点,聚焦适合平谷区发展的项目,制定承接工作方案。优化招商引资模式,建立高效的招商机制,争取引入重大项目,取得协同发展实际成果。
第四篇 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后花园
紧抓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城乡建设为抓手,重点推动花园城市、功能性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人口疏解打好坚实基础,全面提高服务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能力。
第一章 加快花园城市建设
坚持“以城带乡”发展战略,重点突破新城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切实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便捷舒适、运转协调、生机勃勃的花园城市。
加快中心城改造,改善城市面貌。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严控城市开发强度,坚持集约发展,集中力量建设好27.5平方公里新城。用足用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棚户区改造政策,分类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和综合整治,盘活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融入平谷历史文化,突出平谷特色,彰显地方韵味。建设城市休闲景观轴线、商务办公中心和滨水宜居社区,打造更多城市精品。落实《平谷新城建筑风貌导则》,按照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建筑生态化,推广节能绿色建筑,建设花园式小区、花园式单位,促进新城环境面貌实现质的飞跃。适度合理利用新城周边村庄集体建设用地,推进城乡结合部有序发展。
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绿景工程,布局城市小微绿地,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结合环城水系,推进环城绿道建设,将公园建成城市绿肺,将街道建成城市绿网,将河道建成城市绿脉,将社区建成城市绿点,打造生机勃勃的美丽新城。继续实施“靓丽城市”工程,打造精品景观,完善垃圾收集体系,全面提高城区市容环境水平,营造优美舒适、干净整洁、清新自然的城市环境。
强化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以便捷、高效、舒适为目标,统筹城市交通、供水、供热、服务等设施建设。推进台城路南北延、府前街西延、南环路等骨干交通设施建设,打通“断头路”,消除“瓶颈路”,畅通微循环道路,提高城市通行能力。继续完善城市绿色出行系统,合理规划建设停车设施,建设新城综合客运枢纽站,实现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无缝对接。整合新城供水资源,推进平谷自来水厂投入使用,加快大兴庄自来水厂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供水体系。推动大兴庄再生水厂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统一规划住宅、商业设施,调整优化商业设施布局,方便居民生活。增加城市公园、沿河步道等休闲设施建设,丰富群众休闲方式。优化医疗、教育设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加强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城市运行机制,逐步建起绿波带、网格化等城市管理系统,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能化。注重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搭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并加强演习,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创造安全、便捷、有序的城市环境。开展全民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更高标准建设城市公共文明,倡导优雅言行,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引领首都文明风尚。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力度,动员各行各业参与城市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居民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二章 推进小城镇功能化发展
依托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生态、区位优势,坚持小城镇发展与功能定位相融合,坚持小城镇开发与培育新兴产业并重,着力提升小城镇产业承接、转移就业和承载服务功能,完善城镇配套设施,打造功能性特色小城镇。
将马坊打造成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小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应用,大力发展口岸物流、通用航空、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统筹园区、镇区、社区建设,加快南区土地开发,提升城市环境,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将金海湖打造成国际休闲旅游小镇。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度假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以举办2020世界休闲大会为契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主场馆和小镇开发建设进度,推动城镇在空间上的扩张和重构,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合作,促进休闲旅游与城镇化融合发展。
将夏各庄打造成特色浅山生态总部小镇。依托浅山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智库总部经济,引进高端智库机构和优秀人才,带动发展高端咨询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活力慧谷”。适度发展高端健康养老产业,建设高端养老养生综合社区,配套优质医疗资源,吸引有智慧、有见解、有财富、有影响力的老人入住,服务智库总部建设。
将峪口打造成健康休闲小镇。发挥峪口国家级小城镇的政策优势,依托生态、土地等资源基础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体育休闲等产业条件,大力发展中医休闲养生、健康服务、现代农业等产业,形成健康休闲产业聚集区。
将东高村打造成音乐文化特色小镇。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产业基础,加快中国乐谷建设,搭建音乐产品交易平台,创造高品质、高品位的音乐产业环境。引进音乐类培训资源,实现音乐产业人才集聚,大力发展音乐及相关产业,打造集创作、演艺、培训、展览、销售、运营于一体的特色音乐小镇。
定位培育功能性小城镇。将马昌营打造成教育研发小镇,依托轨道交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引进重点高校,促进教育、研发产业发展。将大华山打造成旅游集散镇,依托特色林果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位置优势,打造平谷北部山区旅游集散地,充分发挥集散效应,带动休闲服务业发展。各乡镇重点围绕小城镇功能化发展,明确特色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城镇对人口的集聚能力。
第三章 建设美丽乡村
在保留村庄特色和田园风貌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农村土地、生态、环境、产业资源,着重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乡村特色经济,力争“十三五”期间全面消除现行标准下的低收入村,建成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经济发展健康、人文风气淳朴的美丽乡村。
统筹乡村规划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推进模式,加强规划引导,综合研究村庄发展定位,优化村庄发展格局,探索整村开发建设模式,提升村居、村落设计水平,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
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在保留、突出乡村肌理和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实施乡村路网、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垃圾清运网、电网、互联网“六网改造提升工程”,做好统筹衔接,避免重复投资。推动乡村环境美化、田园提升改造和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工程,增强村庄视觉美感,建设田园式新农村。每年以不低于15%的比例建成一批“北京美丽乡村”。
改善乡村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展乡村特色经济。依托各村资源禀赋,用好农村产业用地,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户外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鼓励农户兴办高品质的农家乐。打造一批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突出、富裕山区农民的美丽沟域。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
扩大农民增收途径。探索以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空间流动、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就业服务网络和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完善乡镇和村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健全乡村治理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规民约,提高村民法律意识,传承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勤劳淳朴、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
深化农村事业改革。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产权盈利途径和模式,建立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积极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第五篇 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服务北京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全面退出“三高”企业,构筑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以带动富民就业为目标,以创新促升级、以融合促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高端化、服务业新兴化,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第一章 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十三五”时期,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多点”的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1.一核
一核指中心城区,加快传统服务业向新兴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兴服务业核心区,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效应。
2.三带
协同发展产业带,以轨道交通平谷线为依托,加强平谷与朝阳、通州、三河等区域联动,沿线布局通用航空、文化教育、现代农业、健康服务、智能制造等产业,发挥特色产业集聚效应。
新兴服务产业带,以京平高速为依托,大力发展口岸物流、文化创意、智库总部等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休闲旅游带,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以金海湖为龙头,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特色果品等产业,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产业品牌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
3.多点
兴谷智能制造基地,积极承接中关村高端产业溢出,拓展工业研发设计、中试等高端环节,加强研发成果转化,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推动健康产业园建设,促进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利用园区自持土地打造创业产业园,建设孵化器,培育吸引总部企业。
马坊通航创新基地,强化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的产业集聚功能,加快发展通航研发、总装、展示、培训、运营等产业环节,以通航产业的发展带动马坊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马坊口岸物流基地,依托特色口岸建设,应用“互联网+”,形成涵盖冷链流通、物流金融、展示交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商、检测实验等完整的口岸经济体系。
中国乐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提高音乐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水平,将中国乐谷建成国内知名乐器研发制作基地、演出演艺举办地、中国音乐产品展示交易平台。
夏各庄智库总部基地,积极吸引高端智库机构,发展高端咨询、健康养老、传媒会展等产业。
马昌营教育研发基地,着力引进重点高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研发成果转化。
峪口健康休闲产业基地,依托都市型现代休闲农业,发展中医休闲养生、健康休闲服务等产业。
金海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依托金海湖优质旅游资源,打造亲水休闲度假胜地,高标准举办2020世界休闲大会,带动全区旅游业向高端迈进。
丫髻山文化养生基地,依托丫髻山旅游资源和道教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
第二章 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以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积极引入和聚集创新资源,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增强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实现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升级、附加值提升和产业链延伸。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生态有机、优质安全、休闲观光、科技示范、服务首都的总体思路,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加快构建特色产业、安全生产、现代装备、规模经营、高效流通、政策保障六大支撑体系,建设资源集约化、产业融合化、农业生态化、服务社会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高密植园建设,促进大桃等果品升级,做强果品产业。稳步发展蔬菜、苗木产业,做精畜牧、水产业。加强“安全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应用水平,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经营主体规模化水平。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政策、金融、法规等有效保障体系。山区、半山区依托果品产业和山水资源,推进一产三产化,促进与休闲观光、沟域经济融合发展;平原地区坚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提升畜牧、蔬菜等产业发展水平,打造都市型精品农业。
实现工业创新升级。实施《北京创造2025》战略,坚持稳定优化存量、调控促进增量,以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推进研发设计、运营服务等非制造环节发展。促进传统工业与“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推动工业园区向科技园区转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上市工作。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园中园”,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创业大厦、中试基地。有效整合产业空间资源,推动园区规划调整,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加快“腾笼换鸟”,吸引科技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构建众创空间,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兴谷开发区发展以智能装备、研发创新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及以食品、生物医药为主导的健康产业;马坊工业园区发展以通用航空、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技创新型企业总部。
提升商业发展品质。提高商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引导低端商业业态退出,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形成覆盖平谷区城乡、辐射周边地区的“京东特色商务区”。建立多样化、多层次、多业态的商业体系,建设新城核心区商业板块,培育专业化贸易企业和品牌代理商,发展社区商业和村镇商业,支持优质品牌连锁企业进社区,建成具有完整业态的城市商业体系。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引进培育电子商务企业,构建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连锁商业网络服务体系。中心城区重点打造万德福中心商业圈,完善重点镇商业设施,配置农村地区新型商业服务设施。
第三章 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
积极对接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带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以举办2020世界休闲大会为着力点,打造“东方桃花源·世界休闲谷”区域品牌。依托区域优质资源,构建山水休闲、运动休闲、养生休闲、音乐休闲、文化休闲、农业休闲等主题空间,形成“一核·一带·五区”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商务会展、高端酒店等设施建设,促进现有景区旅游设施改造升级,推进环浅山登山步道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创新休闲模式,丰富产品体系,重点开发休闲新业态,积极引进大型综合休闲娱乐项目,全力推动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型、数量向质量、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
积极培育健康服务产业。以建设特色鲜明、品质高端的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促进健康制造、高端养老、中医养生等领域产业化发展,构建以医疗卫生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业复合发展体系,将平谷区打造成为京津冀区域性健康服务中心与首都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区。重点打造兴谷健康产业园、马昌营镇生命健康示范区、峪口镇健康休闲产业基地、刘家店镇中医药养生基地。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以音乐文化产业为核心,以奇石、红木等产业为特色,整合资源,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引进音乐类培训资源,吸引高端专业人才,打造音乐创意孵化基地,提升乐谷品牌价值。建设综合性音乐休闲公园,强化音乐文化博览展示功能。建成国内知名乐器研发制作基地、演出演艺举办地、中国音乐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音乐与文化休闲、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上宅文化、长城文化、轩辕文化、道教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休闲目的地。大力发展奇石、红木、书法等特色产业,建设中国观赏石基地、红木文化园、艺术创作基地。王辛庄镇和山东庄镇发展奇石产业,平谷新城发展书画报业艺术品产业,大华山镇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马昌营镇发展红木产业。
加快发展口岸经济。以建设特色口岸为核心,以“互联网+口岸(物流)+交易”为模式,搭建展示交易平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现货期货相促进、国际国内相贯通的发展格局。以“互联网+食品安全产业”为模式,形成流通总部、商贸金融、保税仓储、冷链物流、检测实验、城市配送、质量追溯等完整产业链条。建设首都食品安全保障基地,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加快平谷口岸正式开放,力争实现口岸直通,深化与津冀港口及周边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
积极培育智库总部经济。依托夏各庄镇特色浅山资源,建设智能化、低密度、生态型企业总部基地。积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和企业智库总部入驻,形成以智库总部为主,创业、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的多元总部格局。促进传媒、会展等新业态发展,形成总部资源向心力。
完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链条。引入知名通航研发和运营龙头企业,打造通用航空产业综合性集聚区,形成符合首都发展要求的航空产业链。落实京冀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分工责任,带动京冀航空产业协同发展。依托马坊工业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通航技术研发、组装交付、会展销售、维护维修、教育培训等产业。依托金海湖通航公园,重点发展驾驶培训、旅游观光、娱乐体验等产业。
第六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普惠性、可持续、均等化原则,以优质资源的培育、引入和建设为载体,以资源的均衡配置为核心,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切实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共享发展成果。
第一章 提供优质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以优质、均衡、内涵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委机关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建立和实行校长竞聘上岗、流动、退出机制,强化校长引领作用。建立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机制,实现绩效奖励激励机制向教学一线倾斜,向承担任务重的学校倾斜。制定引进人才政策和配套措施,强化师资力量。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自身优质化发展。适应生育政策调整,落实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8%以上。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合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力打造一所在北京市有影响力的品牌高中学校。主动对接北京中心城区职业院校向平谷疏解,进行职成教育一体化、集团化改革,加强学习型平谷支持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引进高等教育资源,承接北京中心城区高等院校的转移。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并投入使用,拓宽校外教育渠道。支持和鼓励社会高水平特色办学。坚持开放办学,创造全社会关注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群众教育满意度和一本上线率均有明显提升。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建设“健康平谷”为目标,以“保基点、抓基层、促整合”为重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联合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大力推进平谷区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建成妇幼保健院,全部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办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注重预防和康复,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医疗资源向社区、农村流动,推进提升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市、区、镇(乡)三级医学影音互联互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强疾病防控和急救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慢性病、地域病防控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控制增量,最大限度康复存量,降低残疾人比例,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全方位延伸中医药服务。大力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推进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产业,积极开展中医医疗、预防、康复等服务。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开放病床数5.4张。
推动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以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引领,以建设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全达标。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国民教育、民间传承、区志编修力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俗文化。加强文物保护修缮与利用,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继续做强中国乐谷欢乐节、桃花大舞台等传统活动品牌,创新推出文化精品,增强文化品牌影响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社会化服务资源引入机制,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强监管和服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档案、党史等事业发展。
以休闲体育为主线,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八个一”工程,推动全民健
身活动普及开展。引入市级体育名校品牌,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区、乡镇、村体育设施利用效率。发展壮大冰雪休闲产业,培育区域品牌赛事,推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共融共促。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5平方米以上。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着力做好精品农业、通用航空、旅游休闲、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和教育、卫生、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全区营造尊才爱才的氛围,完善人才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拓宽人才学习、进修渠道,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健全科学有效的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评价机制。创新人才配置机制,鼓励人才在区域、行业、城乡间合理流动。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支撑、政府积极推动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积极依托首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资源优势,结合我区产业特色和区域重点,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研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孵化机构,大力培育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科研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搭建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平台,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智慧平谷”建设,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和全面升级,加快实现公共服务信息化,推进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社会服务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决策指挥、城市智能管理、城市应急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推进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加快教育、医疗、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社区信息化,提高社区信息发布能力和政民互动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完善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实现WIFI城乡全覆盖,居民用户互联网带宽达到100M,企业入户互联网带宽达到10000M。
第二章 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多渠道促进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探索出台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设立创业扶持基金,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整合全区资源,发挥教委优势开展职业培训。鼓励社会办学力量参与职业培训,并对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免费培训。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培训质量。加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推行精准服务帮扶就业,建立健全企业就业服务联系制度,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电子屏搭建立体式信息发布平台,全方位提供精准化服务。开发岗位扩大就业,以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园区建设拉动就业。针对就业困难人群重点开发市政市容、园林绿化、劳动保障协管等公益性岗位。构建人力资源二次开发体系,发挥退休人员的经验和技能。“十三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社保扩面征缴力度,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灵活就业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险。积极推动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提升社保便民服务水平。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分类救助制度,不断扩大困难群体受益面,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困境儿童、优抚群体福利服务。“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优抚社救对象危旧房翻建。加强残障人员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残疾人在各领域的平等、参与和共享水平。到“十三五”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
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养护一体化试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乡镇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养老照料中心建设,提高老年人活动设施使用效率。到2020年,保持每百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床位数在5张以上,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数800张,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健全儿童保护机制和应急体系,逐步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显著提升妇女儿童受教育水平,保障妇女基本就业和平等就业,提高妇女儿童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及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水平,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
第三章 构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人口服务。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空间、资源承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提升人口服务管理水平。落实《平谷区流动人口调控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健全“以业疏人、以房控人、以证管人”有机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严控低端就业人口,重点防控轨道交通沿线城乡结合部问题。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优化人口结构,坚持优生优育,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幼托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优化劳动力结构。科学引导人口布局,统筹推进平谷新城及重点镇人口协调发展,以产业集聚发展和商居功能平衡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实现人口合理分布。
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动员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健全维护群众权益长效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快完善信访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切实化解社会矛盾。深化“平安平谷”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依法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公共安全治理,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整合社会治安、交通、消防、生产、卫生、食品药品、气象防灾减灾、防震减灾、流动人口管理等社会安全管理力量,完善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和区域联动的全方位“大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各群众团体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畅通民主渠道。
坚持依法治区,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切实保证各级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实现“一村一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网络全覆盖。做好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第七篇 高水平举办2020世界休闲大会
国际性大型活动是推动地区快速发展和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十三五”时期,以举办一届高水平的世界休闲大会为目标,积极落实全域、全季、全民休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办会、共享办会、开放办会、廉洁办会,认真兑现申办承诺,全面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构建生态休闲之都。
第一章 扎实推进前期筹备
完成主场馆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世界休闲大会会期倒排工期,落实项目建设规划,创新投融资机制。统筹考虑大会需求和会后利用,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确保世界休闲大会主场馆及交通枢纽等核心服务设施按时高质量完成。完善泃河文化休闲、十八弯山水休闲、北山户外运动休闲、丫髻山文化养生休闲、中国乐谷音乐休闲、现代农庄休闲体验等六大功能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公路主骨架建设,完善“七横八纵两环线”路网体系,新增道路里程33.87公里,路网密度达1.79公里/平方公里,有序推动智能交通、生态环境、休闲步道、水电气热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和接待服务能力,为世界休闲大会的顺利举办奠定良好基础。
提升大会运行保障能力。依程序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推进世界休闲大会行动计划落实,重点制定安全保卫、医疗卫生、交通组织、电力保障、电视转播、食品安全等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完成会议设备、器材的配置和试运行。加强服务人员、志愿者培训,促进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全面提升接待服务水平,确保为大会提供高质高效的基础保障。
第二章 精心组织大会及营造氛围
全力营造大会氛围。规划组织丰富多彩的休闲主题活动,宣传休闲文化和休闲理念,“十三五”期间,每年举办一届“北京休闲大会”,精心策划北京国际休闲论坛和京津冀休闲旅游专场推介,逐渐聚焦全国乃至世界目光,提升整体品牌形象,为2020世界休闲大会预热升温和积累经验。
高水平组织好休闲大会。以“休闲提升生活品质”为主题,组织好大会开幕式、闭幕式、世界休闲大会会议、考察项目等活动,同期办好世界休闲产业博览会。结合产业发展,举行金海湖水上娱乐活动、北京飞行器文化节、民俗文化之夜等系列休闲活动。
第三章 发挥大会带动效应
推进休闲产业深度发展。集聚整合音乐、旅游、生态、文化、体育、航空等资源,加快休闲产业与三次产业高度融合,培育壮大特色休闲产业,带动休闲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休闲乐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构建以平谷为重点的协同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京津冀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
建设国际交往的重要支点。充分开发主场馆及功能区相关功能,辅助承担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会议会展等职能,承办各类文化、娱乐、赛事等活动,实现场馆可持续、高效利用。与世界休闲组织、休闲城市加强联系,扩大休闲领域对外交流,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城市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休闲品牌持续开发。扩大宣传和推广,将北京休闲大会、世界休闲产业博览会打造成有影响力的休闲品牌,做好品牌的持续深度开发,提升企业和休闲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弘扬健康的休闲文化,广泛传播休闲理念,普及绿色休闲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第八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规划任务分解,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保障各项规划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
第一章 加强规划统筹实施
完善规划体系。做好重点专项规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确保将规划安排落到实处。依据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加快完善相关领域专项规划、项目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为规划实施打好基础。
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部署,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制定配套政策,健全保障全区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各级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协调,合理引导市场主体预期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政策合力效应。制定《平谷区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加快平谷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平蓟三兴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具体对接方案》,促进区域共赢发展。落实《平谷区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人才服务管理,实施《北京市平谷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体系完备、科学高效、公正规范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
推进“多规合一”。做好“十三五”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协调统一,确保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的政策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 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为规划得到充分贯彻落实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高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构建与平谷区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负面清单制度。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征信系统,建设与全市一致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设。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形成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供给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事业管办分离改革,进一步发挥事业单位公益职能,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一致、精简高效的运转体系。按照市级要求,完成公车改革任务。
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打造产业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燃气、热力、水务和园区开发等专业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投融资平台功能,构建分类管理、规范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采取PPP、企业债等多种融资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建设。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核心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推动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分类整合全区国有企业,初步形成2-3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强京津冀国有企业合作,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第三章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谋划实施一批政府投资项目。按照“以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的原则,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机制、联席会制度,制定并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推动政府投资项目滚动发展。积极争取中央及市级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领域建设,加强项目资金保障。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稽察、考核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积极吸引一批重大社会投资项目落地。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新城建设、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吸引竞争实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知名企业参与全区建设。
第四章 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强化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规划任务,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改进预期性指标调控方式,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引导市场行为与全区发展战略相一致。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全区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单位。将规划实施目标分解至年度计划。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建立目标监测预警机制,对规划进行过程跟踪和效果分析。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大、区政协审议,需要根据中期评估情况以及新形势变化进行修订时,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建立专项规划评估机制、动态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有效监测专项规划落实情况。
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本规划是全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开展“十三五”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集全区之力共同落实好规划,有效组织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