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里街道组织居民参观三星堆展览。通州区临河里街道供图
大运河博物馆的三星堆展览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常鸣 摄)
6月底,“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展览一亮相即成文博界顶流,参观者络绎不绝。家住通州区临河里街道的郝彦敏阿姨与顶流“相遇”,只步行了大约2公里的路程。
从朗芳园小区出家门,郝阿姨一路健步如飞,成为了当日小区观展居民队伍的“排头兵”。“心情太激动了!别看我今年已经66岁,学习的心气儿足着呢。只要有新展览到家门口,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背上小书包出发,更别说这次是大名鼎鼎的三星堆展览了!”
抵达大运河博物馆门口是上午10点。由于周中的缘故,当天排的队伍并不长,仅10来分钟郝阿姨便和伙伴们就进入展厅之中。
一切都是金色与深绿色的交织,充满古蜀文明的神秘氛围。高鼻阔目、大小各异的青铜人头像,象征太阳神崇拜的青铜太阳形器等各种展品仿佛打开了“时空之门”。在世界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前,郝阿姨伫立良久。“之前在网上已经看到过它无数次,但真正来到现场欣赏这件镇馆之宝,仍觉得很震撼。它的高大很有冲击力,似乎在抱握着的某种东西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还有照片里察觉不到的那些细节,也让我琢磨了好久。戴冠纵目青铜面具、金面具青铜人头像等,我都挨个儿打了卡。古蜀文明那种超前的神秘、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太让我着迷了。”
几天前,郝阿姨收到了小区组织居民参观三星堆专题展的活动通知,兴奋之余,她立刻开始做攻略,看古蜀文明的资料,看相关的短视频、纪录片,就是为了到现场的这一刻能有更深的体会。
如今,包括临河里街道在内,不少通州街道乡镇的居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和三大文化建筑做邻居,居民受文化熏陶已经是件家常事儿了。但在十几年前,“看展览”“感受艺术氛围”对绝大部分通州居民来说,还是有些“奢侈”,毕竟很多高规格、高品质的展览都集中在中心城区举办,去一趟可太远了。随着2023年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通州居民“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家门口看上了精品大展。
对于郝彦敏来说,参观大运河博物馆,还有一缕乡愁滋味。“我家的老宅子,没拆之前,就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片,和大运河博物馆挨得可近了。”
时光倒流至42年前,郝彦敏从河北保定嫁到了当时的通县永顺镇小圣庙村,成为一名种植户。年轻时种西瓜,上岁数了改种葡萄,直到2017年拆迁之前,一家人还在经营杏树园子,勤勤恳恳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拆迁后,老宅子的地儿建成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我们搬进楼房,正巧就在绿心公园隔壁。”打那时起,郝阿姨不用再种地,月月能领退休金,也有了大把的时间享受生活。
“我年轻时当过教师,那时候就开始喜欢各种文化活动。这几年有时间了,我最常去的就是韩美林艺术馆、通州区博物馆和大运河博物馆,奥运主题的、大运河主题的、陶瓷主题的,还有来自各省的文化展览,只要有空我都会去。”去年底,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对外迎客,让郝阿姨更加着迷,“有一阵儿,我和邻居几乎是天天去,看文化表演、探文化展览,都快忙不过来了。”
“这次来大运河博物馆看三星堆展览,我有了整体的了解,但回家之后又萌生了不少对古蜀文明的新疑问,过些日子还准备再去一趟,去展览现场寻找答案。”郝阿姨说。(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