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新农人、新创意 为通州农业注入生机活力 “三新”果蔬滋味浓

日期:2024-07-03 09:4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搁二十多年前,通州在北京也算农业大区。那时候,通州农户种果、种菜、种粮、种藕的不少,但要问有什么农产品是在全北京都叫得响的,“老通州”们琢磨半天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

  别说“老通州”了,不少老北京人也有“刻板印象”:种相同的果菜,九河下梢的通县跟上风上水的区县没得比,种不出高级名堂。

  这段不太得意的“通县往事”,现在已然翻篇了。近日,走访了通州多个种植专业村、农业园区,发现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通州的果蔬类农产品迎来了一次迭代升级。黄瓜、番茄、桑葚等平平无奇的果菜,在新科技、新创意和新农人的共同“浇灌”下,有了别样的清香滋味。

  新科技带火蔬菜专业村

  “大七环”和凤港减河在通州区漷县镇军屯村村北形成了一个夹角,大片农田绵延其间。果蔬寻味之旅,就从这里的一根“科技黄瓜”开始。

  钻进大棚,只见藤蔓上挂满翠绿的黄瓜,还有不少金黄色的花朵正陆续绽放。“来,尝尝!”村民摘下一根,邀品尝。“咔嚓”一声咬开,一股浓郁的清香味儿从裂口处蹿了出来,果肉微甜,嚼起来很是爽口。

  “这个品种叫‘春秋绿3号’,前不久刚采收了一茬,我们在村委会门口摆了个摊儿,很快就卖完了,大伙儿都说这个品种好,黄瓜味特别浓!”村干部很有几分自豪。

  “春秋绿3号”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科技小院为军屯村送来的新品种。种子送来的时候是早春三月,收到这些“宝贝”的村干部们没闲着,赶紧动员村民,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紧锣密鼓地开始育苗。比米粒还小的黄瓜种子被轻轻放入苗盘中,一盘72个籽儿。经过40多天的照料,小苗长到了10多厘米,这时大伙儿又忙碌起来,将小苗挪进大棚,转入土培。望着吊好的秧,只盼着它一路向上爬,待到5月下旬胖胖的果实挂满瓜秧时,还能再享受一波采收的乐趣。

  “春秋绿3号”是军屯村众多带有科技属性的果蔬之一。“科技果蔬”卖得好,第一书记和科技小院平台功劳不小。

  2020年10月,漷县镇首个科技小院在军屯村挂牌成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选派专家组成团队进入小院,从提供优质种苗到给予全方位种植指导。来自通州区发改委的首任第一书记吕玮为创办小院发挥了不小作用。2022年,第二任第一书记韩德芳拿起“接力棒”,依托科技小院,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引进了许多优质新品种,还请来了农业专家做讲座,面对面、手把手地给农民做培训。2024年年初,来自北京市科技审评中心的干部闫博涵成为了新任第一书记。半年间,不只是科技黄瓜,他还带头培育了新品种西葫芦、葡萄、牛心甘蓝、芦笋、水果玉米等。

  科技小院赋能,三任第一书记接力,军屯村的“科技果蔬”种出了名堂,慕名来采摘、采购的市民、商户让村民乐开了花。

  新农人田间地头直播

  出了军屯村的黄瓜大棚,向东南方向进发,快到河北省香河县,有一处生态采摘园。三十出头的新农人杨洋是采摘园的主人。一边干农活,一边直播,是这位新农人的日常。

  正是杨洋的直播时间。手机用三角支架架在地头,他一边干着手头的农活,一边给直播间的网友分享自己做农业的体会,介绍自己家果蔬的卖点。利用农忙时节开直播,杨洋已经积攒了近4万粉丝。

  2024年开春,杨洋的直播间爆火,因为上新了一种名为长果桑的新品种水果——如手指般粗细,长约十七八厘米,紫红的色泽,咬上一口汁水爆出,果香四溢。观看直播的成百上千名网友活跃起来,“从没见过这么大个儿的桑葚!”“是甜还是酸?好想尝一口”……

  长果桑产自台湾,市面上非常少见。这款小众的高端果品之所以能出现通州的采摘园里,和杨洋的父亲杨淑贵有关。2015年,杨淑贵得了一场病,痊愈后对健康有了更深的认识。“要让更多人吃上健康的果蔬”成了父亲给儿子的谆谆教诲,父子俩也因此投身到了绿色农业上来。

  “要种就种与众不同的、营养价值高的!”经过考察,黑枸杞、树莓、长果桑被列为采摘园第一批种植的高端水果。但几年后,黑枸杞因为产量过低、树莓因为难以运输,都被淘汰了。精心呵护的长果桑2019年终于头一次有了少量产出,直到2023年开春,才头一次出现挂满枝头的盛况,父子俩喜出望外。

  果子有收成了,找销路也是一波三折。杨洋去过菜市场、批发市场,甚至在路边摆过摊,但这里的消费者认可度很低。几次碰壁后,杨洋最终在进口超市找到了销路。“销路打开是2020年,那时正好直播兴起,我赶紧开了自己的直播间,这一直播就是4年,积累了不少铁杆粉丝。”

  杨洋的小女儿今年二年级,是生态园的常客,也是父亲的得力小帮手。“爸爸,我觉得我们的园子里还应该有鲜花、有小动物,小朋友一定会更喜欢。”虽然还是个小学生,但女儿已经能给父亲建言献策了。在杨洋看来,很多时候女儿的“先进理念”甚至会让自己大吃一惊,宝贝闺女的金点子将会纳入到下一步生态园的建设蓝图之中。

  新创意让果蔬变插花

  沿着潮白河一路向北,两岸风景秀丽,潞城镇的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就坐落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公路旁。前不久,园区里的新品种西蓝花成熟了。寻到园区时正值采收尾声,还未收获的西蓝花一棵棵整齐地“蹲”在地里,花叶向四周伸展,充满了力量感。

  被采收的西蓝花,将被送到北京各大市场,最终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不过,这里的西蓝花不仅好吃,还很好玩儿。

  “我们做的果蔬手捧花,西蓝花是主要花材。”90后徐路魏是这座农业园各项体验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从去年开始,她将包括西蓝花在内的不少夏日果蔬进行了创意组合,推出“果蔬手捧花”制作课程,受到不少游客青睐。

  让徐路魏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次有20多名社区老人组团来园区参观。“果蔬手捧花”制作是当天各项活动中老人们最期待的。大棚中搭起的临时活动室里,每个人桌前都摆放着一个30厘米左右高的花盆,盆里堆放着作为主料的西蓝花、观赏南瓜,以及作为辅料的红色、橙色、绿色、黄色风铃椒,海星椒,此外还有红彤彤的小西红柿、棕黄色的香菇、嫩绿的黄瓜、紫色的小萝卜等,一旁则放着扦子、包装纸和一些装点用的鲜切花。

  插花常见,但拿果蔬“插花”却是头一回。大伙儿有的聚精会神想创意,有的迅速上手试着拼搭,活动室里欢声笑语。大家各显其能,最终完工的作品各具特色。临走时,每位老人抱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手捧花”满载而归,别提有多开心了。

  在徐路魏和同事们的精心操持下,这座农业科技园除了观光采摘,还延展出了不少新玩法:早春三月开始,很多亲子家庭特地来此植树、种菜;四月渐暖,来园区的中小学生们可以亲自上手参与病虫害物理防治、水培种植、农产品包装等;五月不少果蔬成熟了,果蔬“插花课”开课了;六月,孩子和农户们一起给果树剪枝、疏果……在这座好玩儿的农业园区里,咂摸出了副中心果蔬味道中最别致的一种:那就是生活的馨香。(张佳琪)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