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11年 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台阶

日期:2025-02-21 08:07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协同发展11年 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台阶

  5.2%、5.1%、5.4%——2024年,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13年的2.1倍。回溯协同发展的这11年,京津冀经济总量已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增长曲线的背后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格局之变,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

  以疏为进

  高精尖占北京新设市场主体67.7%

  11年,北京一直在做一道加减法的“题目”:“减”掉不符合定位的非首都功能,“加”入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蓬勃动能。

  海淀区西三旗建材城东路8号是这道题目的“答案”之一。这里原是本市五金建材行业的重要生产厂——科实五金公司。年底,老厂房将彻底褪去旧日的工业外衣,转型成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引入清华工研院、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冷冻电镜中心等科技创新资源。

  一直以来,北京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累计2.5万余件,北京科技、商务等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4年的67.7%,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100多公里外的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8354亿元,开发面积覆盖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14万平方米,4792栋楼宇拔地而起。

  这些楼宇中就有来自首都北京的企业身影。中国中化、中国华能进入装修收尾阶段,中国矿产总部项目出“正负零”,首批疏解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设立各类机构超300家……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现代化未来之城拔节生长、日新月异。

  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丁晓龙说,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齐头并进,城市综合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商业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我们将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主动服务保障央属疏解项目落地,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用好腾退空间增补公共服务。”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周浩说。

  副中心

  副中心“基本法”2025年提请审议

  目光向北京的另一“翼”聚焦。历经多年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迎来收获期。

  “阻挡”了副中心内十多条东西向道路连接的东六环路,2025年将实现入地改造工程并建成通车。通车后,除了连通顺义、大兴以及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也将有效缝合城市空间,提升交通服务水平。

  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将在2025年对外开放。路县故城遗址是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有2200多年的历史。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汉代的生产生活场景、欣赏出土的文物,还可以现场观摩体验,感受考古发掘的魅力。

  北京文旅的“顶流”——环球影城一年揽客超千万。就在它旁边,“湾里”商业娱乐综合体预计下半年开业运营。这里将有北京最大、业态最全的奥特莱斯,有国家地理探索中心、小王子主题乐园等亲子体验项目,还配有五星级度假酒店,在酒店的无边泳池可以直接观赏环球影城的灯光秀。

  首旅集团、保障房中心等首批搬迁城市副中心的市属国企新总部项目也将在2025年建成投用,本市还将加快推动第二批市属国企搬迁工程开工建设。

  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领域,城市副中心2025年将加快首儿所通州院区、北京急救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市疾控中心项目完工、北京第一实验中学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2700套、竣工2560套,加快实施大运河两岸绿化彩化、夜景环境提升、水景演艺项目,新增一批更有时尚感的观光游船,打造“游船+”的沉浸式餐饮场景。

  如果说这些重大工程是在为副中心铸就城市发展的框架,那么立法则是在为发展建章立制。

  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立法调研论证任务已经完成,并在立法思路、方向研究及法条初稿起草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2025年将按程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我们将打造一部站位高、成色足、管长远、特色明,兼具综合性、前瞻性、开拓性的副中心‘基本法’。”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推进立法过程中,城市副中心还将持续巩固拓展市级赋权成果,积极探索审批流程再造,立足现阶段发展需要,积极申请新一批市级赋权,更好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

  创新协同

  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在津冀推广

  从北京出发,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半个多小时后便能抵达又一个“中关村”。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5800家。2024年,就在这座园区内,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建成,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营,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3D增材制造设备通过科技部验收。

  除了有在中关村孵化的项目、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2024年该园区还推出北京中关村第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复制推广清单。也就是说,企业在100多公里外的天津,也能享受北京中关村的支持政策。

  不只是滨海新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超1800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吸引了135家科技企业扎根,成为未来之城的创新引擎。

  中关村的金字招牌成为创新协同的缩影。两项指标最能证明北京创新成果是如何落地河北和天津的: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成果转化的提速,带来实现多项“领域第一”: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智造生产线正式投产,全球首次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获批……“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朱建红说。

  按照计划,本市将在津冀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先使用后付费”等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加快推动技术研发、中试孵化、生产制造等环节梯度布局,谋划建设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雄安旅客进京赶飞机将更加便捷

  从雄安新区到北京,除了京雄城际铁路和京雄高速公路,还正在建设一条交通大动脉——雄安新区至大兴机场快线(R1线)。这条线路开通后,能让雄安的乘客搭乘区域快线赶飞机。

  翻开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清单,会发现三地正在织就一张综合交通的大网——

  “轨道上的京津冀”将再添新线,津潍高铁、京滨城际、雄忻高铁、雄商高铁和石雄城际等城际铁路网中的关键线路将提速建设,京唐城际北京隧道段、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等在年内建成。

  公路网中,2025年,连接北京和承德的承平高速北京段、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等将完成,京雄高速二期主体力争完工,国道G335京冀段、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廊坊至涿州段改扩建等项目加速建设,唐廊高速津冀段、G108新线高速河北段等项目将推进前期工作。

  从天到海,皆有协同。港口群方面,2025年还将持续提升港口能级,实施天津港22—24号泊位码头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建成曹妃甸首衡7号、8号通用泊位等项目,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中欧班列,拓展内外贸航线;机场群方面,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将实施,石家庄机场改扩建将推进前期工作,“三地四场”将空域统筹、航线互补和错位发展。

  “对于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提升,今年我们将推进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增点扩面,优化班次站点,不断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同时开通雄安新区至大兴机场巴士,加密至北京市区定制快巴线路,适度提高繁忙城际铁路运力投放,逐步增加津兴城际进京车次。”河北省交通厅一级巡视员赵同安说。

  路更通畅了,“互相串门”成了常态。以河北省推出的旅游包车周末和节假日免费通行高速公路政策为例,2024年免费通行113.1万辆次,免收通行费1.71亿元,带动文旅综合消费500多亿元。

  河北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李文元介绍,三地将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合推出入境游旅游产品,共同开拓境外旅游市场,成立京津冀邮轮旅游联盟,开通京津冀至粤港澳等旅游专列,联合推出京津冀研学旅游产品和线路。

  这一条条大动脉的延伸,将带动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加速形成。“除了交通,我们还将持续推动北京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与河北对接合作,整合三地优势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周浩说。

  “一核”辐射引领、“两翼”发力齐飞、重点产业链群崛起……21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浮现。(文/曹政 制图/赵凯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