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被列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立法工作计划审议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推动实现“涉外仲裁领军人才、职业进阶人才、青年基础人才”3类人才培养有序有力……
自2022年全国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以来,北京充分发挥法学法律资源密集、国际交往合作活跃、头部仲裁机构集聚的优势,以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为牵引,在强化制度政策保障、推动全链条争议解决机制加速形成、拓展仲裁国际交往合作、建设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赋能首都新发展。
2023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海仲)、北京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仲)三家在京仲裁机构共办结涉外仲裁案件978件、标的额达592.91亿元,占全国的31.28%、30.36%。最新一期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排名中与纽约并列第六。
改革体制机制提升办案质效
“当事人是一名香港企业家,在转让了一家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股票后,与相关方发生争议,便向北仲申请仲裁,请求解除股票转让合同。但是,仲裁程序需要一定周期,股票已在对方掌控下,且有证据显示已在准备出售股票,一旦售出就无法再要回股票,后续的仲裁也就失去了意义。”一起仲裁案件的代理律师表示,在这紧要关头,他们申请启动紧急仲裁员程序,希望能够阻止对方在仲裁庭作出最终裁决之前出售股票。
北仲受理申请后,不到24小时就指定一名国际仲裁经验丰富的紧急仲裁员。根据国际仲裁惯例,在衡量请求事项的急迫性、双方的胜诉可能性等因素后,紧急仲裁员15天内作出决定,支持了这名香港企业家的请求。
办案质效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北京持续推进仲裁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懈努力。2022年4月,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建设国际仲裁中心的实施意见》,明确了22类57项具体任务,对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及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此后,北京市司法局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协同全市24家单位推动改革任务落实。目前,各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北京市坚持改革创新强基础与开放包容求突破相结合,先后出台《北京市关于改革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工作居留、出入境等一系列政策,并通过出台《北京市司法局关于加强对仲裁工作指导监督的意见》,切实保障仲裁机构依法独立开展工作。
在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在京仲裁机构积极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着力提升仲裁办案质效。2023年,贸仲适应变革时代需要,完成修订第十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创新推出早期驳回程序、实行仲裁收费封顶等多项新规,当年受理的645件涉外案件争议金额达527.65亿元,同比增长41.08%,并首次实现“一带一路”案件国别基本全覆盖;海仲首发《案件经办人指南》《仲裁庭秘书指南》,强化专业服务规范,新受理案件量同比增长491.58%,案件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北仲创新设立监事会作为实体运行的监督机构,推动建立与司法行政、财政等部门的职能衔接,并建立起以裁决书核阅制度为基础,以专家咨询制度为支撑的案件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办案质效。
加强国际交往推动资源要素融合
6月24日至7月12日,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第五十七届大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贸仲、北仲作为观察员单位应邀参会,对《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咨询中心章程(草案)》及其他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改革议题进行审议。会议期间,北仲代表团还对美国仲裁协会、美国司法仲裁调解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国际争议解决机构展开调研交流活动,共同探讨国际仲裁合作与发展问题,积极推动仲裁与争端解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6月27日,海仲成功举办“2024中国海事商事仲裁高级别对话会”,对话会以“促进国际供应链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为主题,共有20家国内外机构支持参与,线上线下近18万人参会,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广泛影响。
就这样,在京仲裁机构积极发挥在仲裁行业的引领优势和仲裁领域交流交往的平台优势,先后与80余家国际仲裁机构及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并创设了《“一带一路”仲裁机构北京联合宣言》及其合作机制。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国强说,在持续推动仲裁国际交往合作的同时,北京市司法局依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全面展示北京仲裁行业涉外法律服务经验和最新成果,为相关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对策建议与实践支持,北京仲裁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让调解这朵“东方之花”漂洋过海,为中外当事人带去了不一样的体验,展现出中国涉外法治的智慧和温度。为进一步推动形成全链条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北京市司法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资源要素融合,探索仲裁前争议化解机制,统筹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争议解决方式,同时支持国际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落地北京开展业务。
目前,北京法院系统已实行仲裁案件司法审查、涉外仲裁保全及执行集中管辖机制,并成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和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积极支持北京仲裁法治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作为战略性布局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于2024年4月下发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实施方案,聚力实施五大功能定位、四区联动布局、三方主体协同、两步走发展规划和一个实体平台建设的“54321”行动战略。目前,核心承载区实体平台建设正加速推进,北京市朝阳CBD法律服务聚集示范区、丰台法务区、东城、海淀等特色法律服务生态区快速发展,“1+N”总体布局初步显现。
加强涉外法律人才集聚培养
“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民法典、证据法和仲裁法是中国对口国际的重要接口,深入学习本系列课程可以使同学们做到‘一理通而百理明’。”2024年2月,北仲与高校合作“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系列课程陆续开课。
2024年2月,北仲与清华大学合作开设的“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系列课程之“英美证据法”课程顺利开课。
6月,海仲作为共建单位的大连海事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正式成立,并就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实践培训等事项与各方交流研讨。7月,贸仲代表团赴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院座谈交流,旨在着眼青年国际法律人才培养,增进不同文化交流,加强国际法律合作,促进国际经贸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司法局充分发挥首都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推动仲裁人才培养纳入“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计划”,并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4所在京高校建立仲裁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协议,推动实现“涉外仲裁领军人才、职业进阶人才、青年基础人才”培养有序有力。
目前,在京仲裁机构已与近30所知名高校签署国际仲裁硕士、涉外律师硕士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在内部管理中,在京仲裁机构加强仲裁秘书培养,不断完善国际实习生项目,研究探索国际仲裁秘书培训、评定和管理规则,并建立起以品德、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夯实仲裁事业发展基础。2024年5月,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北京市司法局与相关高校共同签署人才培养智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加强争端预防与解决领域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推进仲裁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仲裁中心智库的共建共创。
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推进“1+N”战略布局,高水平建设运营实体功能平台,发扬集聚首都法律资源优势,以高水平聚合效应培育全链条商事争议解决服务融合发展生态圈;协同法院、在京仲裁机构、商事调解组织共同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同时,将进一步支持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及争议解决组织落户北京,鼓励在京仲裁机构“走出去”,建立多边多型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制定和相关机制建设。此外,北京将发挥仲裁对科技创新的服务保障作用,高水平建设运营数字经济仲裁中心、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不断丰富拓展服务形式,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智慧仲裁建设,建立仲裁与科技创新双向赋能的良性发展态势。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崔杨表示,北京市司法局将统筹各方力量,以高水平聚合效应培育全链条、全产业商事争议解决服务融合发展生态圈,推动北京成为全球高端法律服务集聚地、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更好服务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