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西潞街道苏庄三里社区,属于物业服务不完善的老旧小区,路边台阶破损后无人修补,单元门坏了也找不到人修理,周边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也不易找寻。就在大家无奈之际,一群热心肠又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建了“泥瓦匠”“螺丝钉”“巧裁缝”等志愿服务队,义务为社区居民服务。大家不等不靠,既帮助社区化解了难题,也为社区带来了浓浓的邻里情。
“泥瓦匠”义务出工
尽管已经入伏,在苏庄大街上,每天都能看到身穿红色志愿服的“泥瓦匠”服务队忙碌的身影。“这些志愿者太好了,把门前的台阶和地砖都修补好了。”在苏庄三里17号院楼下,商户老李不住地夸赞。
原来,苏庄大街两侧的停车场,因年久失修,地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动和破损。“一到雨天,这些地砖缺损处就容易积水,走过时常溅一裤腿污水,还容易崴脚。17号院底商门前的台阶也有多处开裂和塌陷。”此前有居民反映说。
“这条大街属于村级道路,不属于市政道路。而且苏庄三里16号院、17号院没有物业管理,社区本想委托施工队来修,可雇一个工人每天就要500元,光是修台阶就得花上万元,成本太高了。”社区党委书记邵雪松说。
“我们老哥儿几个以前就干过瓦工,愿意义务出工。由社区给我们提供材料,我们自己干。”得知这事儿解决起来有难度,居民刘忠站了出来,他招呼着周铁生、刘满仓等人,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开始修补地砖和台阶。
在施工现场,他们一人推车,一人负责将松动的地砖碎片撬出来,擅长抹灰的周铁生拿起抹子,将调配好的水泥砂浆均匀地涂抹在坑槽内。他的动作娴熟,每一抹都恰到好处,既不过多浪费材料,也不留一丝空隙。周铁生用抹子铺平水泥砂浆,再用平板振动器夯实。直到地砖被修补得平整如初,几人才满意地站起身,用湿布擦去手上的泥灰,此时汗水已经湿透了他们的衣服。
在这条长约两公里的道路上,破损的地砖有200多处,而且分散在各处,修补起来十分耗时。“我们基本上每天都有活儿干,大伙儿也很认可我们的手艺,除了修补地砖和台阶,居民家有什么事儿也都找我们。”刘忠说,“泥瓦匠”服务队将修补范围扩大到居民楼内、马路上。截至目前,他们共修补道路上百平方米,为社区节省了上万元资金。“看到路面被我们修补得平整坚固,我的心里就特别高兴。作为社区一分子,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居民们做点儿实事,我觉得挺自豪。”刘忠说。
“螺丝钉”心灵手巧
“咱们这么一修,这门又能再用几年了。”在苏庄三里社区内,“螺丝钉”服务队的队员们围在单元门口,手持角磨机、手枪钻、电焊机、改锥等各式工具,正在修缮老旧的单元门。
这时,一位大爷拎着一桶油漆走了过来:“看你们干得热火朝天,我也来搭把手。我特意挑了和原来颜色一样的油漆,修完了咱们再给它做个美容,让它焕然一新!”“有您这桶油漆,咱们这单元门真是里子面子都有了。”队长毛宏宾接过油漆桶后说道,大家听后纷纷笑了起来。
“社区的单元门是多年前装的,现在好多门已经没法正常使用了,损坏严重的甚至都快散架了。可维修资金短缺,物业也拿不出这笔资金。”邵雪松说。面对难题,12位热心居民站了出来,他们中有开过修理店的店主,有地毯厂负责维修设备的退休工人,还有经验丰富的电工,大家从家里拿来工具开始维修。
张春生作为队伍中的“技术担当”,先是仔细检查了单元门的整体状况。随后他拆下旧锁芯,用专业工具仔细清理了锁孔内的杂物,重新调整锁芯的位置。前后不过十几分钟,门锁又能正常使用了。
姜军负责合页的修复。他先用扳手将松动的螺丝拧紧,发现效果不佳,于是又选用稍大一些的螺丝,并在螺丝孔内填充了一些细碎的金属屑,以增加摩擦力,使螺丝能够更牢固地固定在门上。
有的门框因长期风吹雨打已经变形,导致门扇与门框之间出现了缝隙。队员们先用木楔子塞入门框与墙体间的缝隙中,然后用锤子轻轻敲打门框的变形部位,使其逐渐恢复原状。最后,他们用腻子粉将门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填平,并刷上了与门框颜色相近的油漆,使整扇门看起来焕然一新。
“有你们这样的邻居,真是我们的福气。”在队员们修缮的过程中,进出的居民纷纷夸赞。大家都被志愿队这份热情感动,有的提供工具,有的捐出钢板等修补材料,还有的帮忙搬东西、清理现场。
“我们这支服务队从2023年3月成立以来,已经维修了50多扇单元门,还把老楼里杂乱的线缆都整理齐了,就连垃圾分类点的上下水管冻裂了,也是我们去修理、做的保温。”毛宏宾说。“在志愿服务中,大家齐心协力,不仅解决了社区的实际问题,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谊。”姜军感慨地说。
小修小补多亏了“巧裁缝”
每周二是“巧裁缝”服务队的固定社区服务日,上午9时大家来到社区活动室,义务为居民提供裁裤边、缝被套、改衣服等贴心服务,一上午来缝补衣服的居民络绎不绝。
居民王阿姨抱着一床旧被套走进来,显得有些犹豫。队长隗金平看出了她的心思,主动上前询问:“您是不是想缝新被套啊?别担心,我们这儿都能搞定。”说着,她接过被套,开始穿针引线。在缝制过程中,隗金平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每当遇到布料的转角或需要拐弯的地方,她都会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操作缝纫机,确保转角处的针脚平整、牢固。
“社区周边能缝缝补补的小店太难找了,开在商场里的收费又比较贵。我以前当过8年的缝纫工,对这些小活儿还是手拿把掐的。既然生活在这个社区里,我愿意为社区、为邻里们服务。”隗金平说,队伍里的12位大姐都热爱缝纫、技艺精湛,“大家都说我们做活儿细致,比外面改得还好。退休后能用一技之长给街坊四邻帮忙,不但能发挥余热,还特有成就感。”
“巧裁缝”服务队成立6年来,大家一同为社区服务,相互之间也亲如一家。2024年春节期间,队员们用半个多月时间,织了60条红围巾,送到了社区独居和空巢老人手中,为老人们送去了祝福与温暖。
志愿力量推动社区治理
“我们社区包含7个小区,常住人口近7000人;其中6个属于老旧小区,有一个还没物业管理。有物业的小区,收费也不算高,物业将人力、物力主要投入到卫生保洁、屋顶防水维修、疏通管道等项目中,其他问题解决起来有一定困难。”邵雪松说,居民中这些热心又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苏庄三里社区,还有“老司法”“剪爱”“蓝盾”等9支志愿者队伍,涵盖了治安巡逻、交通值守、普法宣传、义务理发等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近200人,涵盖了各行各业。
“在志愿服务队的助力下,社区解决了不少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社区治理能力,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志愿服务队激发了居民‘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让更多人愿意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邵雪松说,社区也采取激励机制,肯定了志愿者的付出。社区联合商户提供优惠,志愿者每服务一小时可积两分,志愿者每个季度可凭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指定商户的商品或服务优惠券,这也算是对志愿者们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