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 中国革命的“播火者”李大钊李大钊故居  2024-05-21

北京李大钊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原石驸马后宅三十五号)。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北京李大钊故居院落西侧屹立的李大钊同志半身铜像,庄严凝重。

院中这两棵海棠树,是根据李大钊在此居住期间曾手植过海棠树的史料记载特意移植于此的。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石驸马后宅三十五号居住将近四年,这里是李大钊在北京租住的第四处住所,也是李大钊与家人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北京李大钊故居厢房和耳房都是平顶的,这种院子一般居住者都是平民老百姓,堂堂北大教授怎会住在这里呢?李大钊说:“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

堂屋是李大钊一家的餐厅和接待室。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中堂画,这是根据李大钊大女儿李星华的回忆重新绘制的。

在中堂画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此联可以说是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

在故居居住时李大钊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当时,北京大学教授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家中都配有电话。老北京的电话分东、西两局,李大钊家的电话号码是西局2257。

1920年10月,《少年中国》杂志第2卷第4期刊登了李大钊搬入石驸马后宅三十五号的消息,这也成为李大钊在此居住最有力的证据了。

西耳房是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住室。

在紧张的教学和工作之余,李大钊最喜欢和孩子们下军旗。当时他们一家都是自己动手画棋盘,亲手折棋子。这也体现出了李大钊简朴的生活作风和对子女的教育是在生活的点滴中。

李大钊夫妇的卧室。李大钊一入北大即加入进德会,是甲种会员,这也体现了李大钊道德楷模的风范。

这间屋子是东耳房。李大钊一生三男三女6个孩子,在这间屋子曾住过李大钊的几个幼小的孩子:炎华、光华、钟华和给光华喂奶的老王妈。

东厢房北屋是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的住室。

李葆华记得鲁迅先生写的《呐喊》小说集一出版,父亲就立刻买回来送给孩子们,因为他希望孩子们成长为“遇山不愁,逢水不惧”的革命者,认为这本小说集对孩子们有促进作用。

李大钊的家时常有青年朋友和党内同志来到这里,住在这里就像和住在自己家里一样。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会议曾经都是在西厢房内召开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后来党组织在陶然亭慈悲庵有了固定活动的地点才改变。

李大钊在拍卖行淘了架风琴。在刮风下雨的时候李大钊经常用雨声和琴声掩盖他们唱革命歌曲的声音防止别人听到,用雨声和琴声掩盖他们召开重要会议的声音,防止敌人窃听。

李大钊以极高的热情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从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转变成一位杰出革命家,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播火者”。

《史学要论》是故居馆藏一级文物,这是李大钊系统阐述其史学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