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十二场,我们邀请昌平区主要领导进行专场发布。本场的发布主题是《加快“四区”建设,服务首都发展,奋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
党的二十大以来,昌平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举旗定向。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扣落好“五子”联动、聚焦推进“四区”建设,全面抓好未来科学城建设发展、平原新城建设与旧城更新、回天专项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民生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的发展目标,全力推动昌平高质量发展,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作出昌平贡献。
下面,我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北京市昌平区委书记 甘靖中
北京市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 支现伟
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 刘晓东
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新闻发言人 冯志明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柳强
他们将为大家介绍昌平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区域功能定位,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奋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向大家介绍怀柔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工作情况。
-
嘉宾
甘靖中: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长期以来,广大媒体朋友见证记录了昌平的发展和变化,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我代表昌平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昌平是首都的平原新城,也是生态涵养区。去年以来,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立足区域功能定位,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奋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五个故事,从不同侧面感受其中的变化。
我分享的第一个故事是“北四村”的衍变。“北四村”是我们史各庄街道北部4个村的统称,过去这里“握手楼”林立,流动人口聚集,最多时有近10万人,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大等问题突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为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拓展首都创新发展空间,我们加紧完成“北四村”拆迁腾退,规划建设中关村生命园三期,国际生物工程创新中心等3个重大项目密集开工,3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即将拔地而起,昨日的“北四村”正在衍变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核爆点”。
“北四村”的变化是北京市推动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昌平科教资源富集,拥有41所高校及其分校区、5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在首都乃至国家创新发展大局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肩负着重大职责。为此,我们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重点聚焦未来科学城,突出抓好“两谷一园”建设,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其中:
生命谷聚集了我国首个生命科学国家实验室等顶级研发机构,入驻了我国首家新药成功出海的百济神州等6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涌现出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是北京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引擎。去年以来,除加快中关村生命园三期开发建设外,我们还搭建了全市首家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等平台,主动为企业提供陪伴式服务;发布了昌平生命科学创新走廊建设方案,将释放创新产业空间不少于450万平米;签约了上海复星、北启生物等一批高精尖产业项目,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将在三年内实现翻一番,生命谷正在朝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坚实迈进。
能源谷共有213家规上先进能源企业在这里集聚发展,特别是入驻了420家各级央企机构,是我国先进能源产业的战略支撑点,也是首都央企战略科研机构聚集发展的窗口。我们支持相关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出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等重磅创新成果,带动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全区先进能源产业收入近2400亿元;在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国资委的领导下,这两年我们每年召开未来科学城建设推进会,加快央企项目落地建设,在前年央企新注册资本增长9倍的基础上,去年央企新注册资本又增长了3.4倍,呈现加速聚集的发展态势,正在打造国际先进能源的创新高地。
沙河高教园内的北航、北邮、北师大、中财等7所高校新校区全部开学,入驻整建制学院43个、一流学科9个。去年以来,我们以高教园为重点,全面深化与驻昌高校合作,加快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今年6月我们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一项重点合作就是对我们南口镇的鹿牌保温瓶等三片废弃老厂房进行更新,建设清华南口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上个月,这个项目已正式开工,昔日的“老旧大厂”将升级为国家科创新战略、产业转化新高地、人才培养新平台、城市复兴新地标。
第二个故事是市场主体的聚变。这个“聚”是“聚集”的“聚”。前年,为加快小米昌平智能工厂开工,我们改革优化行政审批,仅用84天就完成了项目前期流程,实现了“拿地即开工”,刷新了全市纪录。当时,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称之为“不可思议的速度”。今年,在小米速度的基础上,我们仅用6天就助力另一个项目——梧桐山语实现拿地到开工,也刷新了同类项目的全市纪录。正是持续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我区市场主体才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去年全区新设市场主体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市场主体的变化,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昌平自古就是北京北部商贸集散的重要通道,地区文化包容开放,也富有创新精神。进入新时代,中央和市委市政府赋予我们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就是“两区”建设主窗口的定位,以及农村宅基地等一系列改革重任。为此,我们加快建设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以“两区”建设为牵引,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方面,加快推进“两区”建设。“两区”建设启动以来,我们累计完成86项制度创新,落地792个重点项目,形成了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等一批全市乃至全国首创案例。比如,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即将建成投用,可承接国际同步多中心临床研究,有效填补国内空白。特别是去年在“两区”建设带动下,自贸昌平组团的市场主体突破1万家,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全市第一,“泽布替尼”“奥布替尼”等一批原创新药从昌平走向世界。今年我们再接再厉,加快推动20项创新政策、340个年度项目落地。在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昌平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上个月,我们就举办了首届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这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环西自行车赛首次登陆中国。当前,昌平正在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另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通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我们的市场主体加速增长,高水平高成长企业不断涌现。目前,全区共有专精特新企业462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22家、上市企业39家,全市共两个“灯塔工厂”都在昌平。除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外,去年以来,我们在国资国企、城市更新等领域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我们实现了区属国有企业挂牌新三板,通过战略性重组设立了市政集团、文旅集团;我们创新老旧小区改造的“昌盛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随着一项项改革措施落地,昌平正在加速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第三个故事是回天地区的蝶变。这个“蝶”是“蝴蝶”的“蝶”,化茧成蝶。回天地区常住人口85.2万人,是一个超大型社区,过去被称为“睡城”。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接续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累计建成投用道路、学校、医院等项目121个,这个地区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用媒体报道的话来说就是:往日“睡城”焕发新生机。同时,近九成受访居民为回天地区生活环境改善点赞。去年以来,这里又有了新的变化,累计建成投用项目37个。特别是随着首开LONG街以及天通苑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用,回天地区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改善。这里,也诚邀各位媒体朋友有时间去亲身体验一下。
回天地区的蝶变,标志着昌平在城市治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昌平既有城市建成区,又有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规模大特别是外来人口多,深化城乡治理任务重。为此,我们加快建设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
在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近年来,我们坚持规划引领,加紧推进重点区域建设发展,努力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尤其是我们的新城东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总建筑规模超过1000万平米,是全市范围内非常稀有的大规模集中待开发用地。去年,我们整体谋划推进这片区域开发,先后完成了国际方案征集、街区控规获批等工作;今年,这里的地块实现了全市首批供地,现在已是塔吊林立,正在打造公共服务优良、商务商业发达、居住品质一流的魅力新城。同时,我们积极推进隔河相望的昌平老城区更新,彰显古城文脉、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环境品质,实现一河两岸、比翼齐飞,让居民更有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这些年,我们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区232个村庄建成了美丽乡村,1420户低收入农户全部提前稳定脱低,“昌平草莓”“昌平苹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去年以来,我们又成功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农业嘉年华等品牌活动,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称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全市前茅。当前,我们在抓好稳产保供、环境整治等工作的同时,重点提速文旅农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崔村苹果宴、延寿民宿群、兴寿艺术季等特色名片,多元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第四个故事是运河源头重现盛景。千里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就在昌平龙山的白浮泉,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誉其为“大运河的最上源”。经过精心的设计建设,今年4月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对外开放,重现了昔日“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等美景,并与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山水相映的靓丽风景。我们还在这里常态化举办论坛、读书会等特色活动,现在前来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古老的白浮泉,正在续写新的辉煌。
在昌平,能让人慢下脚步、亲身体验城市之美的地方很多。昌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汇聚的区,自古享有“京师之枕”的美誉。同时,昌平上风上水、山水形胜,西太行,北枕燕山,俯瞰“北京湾”,温榆河水网纵横交错,是首都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我们加快建设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努力让昌平更加美丽、和谐、宜居,切实守好百姓的日子。
一是打造绿色生态城市。近年来,我们牢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空气质量一直位居全市前列,PM2.5年均浓度迈进“20+”时代;7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九年回升;建成全国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去年以来,我们又新增休闲公园、口袋公园等10处,更多的居民能够开窗见绿、出门进园,享受高质量绿化带来的福祉。同时,随着沙河湿地公园等一批近自然、多功能的公园相继建成,吸引了一百多种鸟类来这里栖息繁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二是创建现代文明城区。刚才,我介绍了大运河源头遗址的最新变化,这仅是我们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其中的一个“段落”。去年以来,我们扎实推进“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举办了“明文化论坛”“居庸山月”等品牌活动,今年北京长城文化节也将在昌平开幕;我们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了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建成开馆,实体书店由61家增加至240家;我们全面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了寺锦等一批网红打卡地,持续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张金名片。同时,我们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统筹提升城市品质与内涵,努力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建设美好幸福家园。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浓厚人文气息的同时,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累计引进建成北师大未来城学校、清华附中昌平学校等名校名园14所,新建和改造三级医院11家,连续九年获评全市充分就业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5万元台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重点促进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发展,同步抓好就业、养老、社保等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在前一个时期的疫情防控过程中,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和无私奉献。那时,在我们8小时指挥部工作的刑侦支队支队长,因疲劳过度累晕在了岗位上;社区的同志们坚守防疫一线,一旦出现疫情就不辞劳苦、夜以继日连轴转。同志们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昌平广大党员干部的过硬作风和时代风采。
去年,我们在全区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以干事创业为导向,整治“四不一乱”问题,即不想干、不实干、不会干、不敢干和乱作为;同时,聚焦打造服务企业的“昌通办”和服务群众的“昌快干”两个特色品牌,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紧抓快干、创先争优,先后涌现出先进个人103人,被评为“快干之星”和“通办榜样”。为巩固深化“作风建设年”成效,今年我们又在全区组织开展“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统筹推进培训赋能、观摩交流、专岗锻炼等工作,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能力、优作风、促发展、创一流。无论是“作风建设年”,还是“能力提升年”,从根本上讲,都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正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我们各项事业发展才有了坚强保证。
以上是我分享的5个故事,以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进展。新时代新变化,新城新气象。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项项工作的进展,共同筑就了一个充满着活力、朝气和希望的昌平。从主要指标看,去年在疫情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我们地区生产总值仍保持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全市第一,投资、工业等指标增速在全市名列前茅;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投资、工业等指标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过去一年多来,全区各项事业之所以都有新的变化和进步,关键是我们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沿着党的二十大战略指引奋勇前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扛起“京师之枕”的职责使命,护航“昌盛平安”的美好前景,争当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排头兵、主力军,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作出昌平贡献。
现在的昌平,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故事。衷心希望大家更多地走进昌平、了解昌平、宣传昌平,帮助我们讲好昌平故事。我们将持续优化区域环境,让更多市场主体在昌平安营扎寨,创新创业展宏图!让广大居民朋友在昌平安居乐业,逐梦前行向未来!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好,谢谢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的发布。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们,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前有了解到,目前昌平区正在构建“3+2+1”产业结构,想请问,昌平是如何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谢谢!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北京日报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们请北京市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支现伟来回答。
-
嘉宾
支现伟: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昌平产业发展的关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其中教育、科技、人才是重要基础。昌平是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也是科学城、大学城、生态城,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明显,这些都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这里我先分享几组数据:
在教育方面,昌平拥有41所高校本部和分校区,其中双一流大学14所,高校在校生达到14.3万人。
在科技方面,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达到了40个,还有210个工程技术中心、4家外资研发中心,培育了国高新企业近2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2018年以来累计获评国家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19项。
在人才方面,汇聚了38名两院院士、200余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4.8万余名科研人员,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4.4%。
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富集,是昌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昌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和“密码”。为此,近年来我们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扣“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了记者朋友关心的3+2+1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强区富民。其中“3”是做大做强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个千亿创新产业集群;“2”是培育科创金融、科技服务两个现代服务业;“1”是推进文旅农融合产业发展。总体上特点可以用“五个力”来概括,即聚集力、新动力、吸引力、承载力、文化力,既是昌平产业的特点,也是我们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
一是有聚集力。刚才靖中书记介绍了能源谷、生命谷、中关村昌平园的有关情况,从中可以感受到昌平的主导产业已经聚集成链、蓬勃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又制定实施了医药健康倍增、先进能源提质、先进制造跃升“三大产业行动计划”,精准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明显。其中:
医药健康产业是成长性最好的产业,我们聚焦CGT、AI+研发等前沿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等赛道,形成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完整产业链,2022年产业收入达到800亿元、增长8.1%,占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量的三分之一,成功入围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我们将通过实施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产业收入、工业产值和研发投入“三个翻一番”,其中产业收入将超过1500亿元。
先进能源产业是昌平区第一大产业,目前五大电力集团、“三桶油”在昌平都有布局核心研究院,中国石油、中国矿大、华北电力等一流能源高校都在昌平聚集。聚焦双碳、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CCUS等赛道,依托昌平央企打造能源领域国家队,到“十四五”末将实现产业收入超4000亿元。
先进制造业是昌平的支柱产业,去年实现产值114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6%,我们正在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赛道,促进产业数字化,到“十四五”末将实现产值超2400亿元。这里我列举几个重点支撑项目:一个是小米智能工厂二期,总投资46亿元,计划年底投用,达产后每年可生产1000万台智能手机,年产值600亿元。另一个是紫光数字经济科技园,紧邻小米智能工厂,目前已经拿地,将建设新华三集团创新研发总部及智能工厂,达产后产值超200亿元;此外,我们正在规划建设北京市数字化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园,建筑面积超30万平米,将打造全球机器人应用示范高地,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
二是有新动力。科技创新是昌平的最大优势,也是驱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区内的未来科学城作为“三城一区”枢纽型主平台,既有大量原创科研成果,又有承接产业化的条件。目前,已经有78位战略科学家创办的企业落户昌平,比如:邵峰院士创办的炎明生物、王晓东院士创办的维泰瑞龙,等等。为了推动研发经济破题,我们将科技服务业、科创金融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保障,也就是“3+2+1”中的“2”,以此打通科技、金融、高校、产业之间的链接。
科技服务业方面,2022年全区共输出技术合同2390项,成交额超过360亿元,较2021年翻了一番;新增专利授权量1万余件,同比增长6.8%;去年全区科技服务业收入达到了145.1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10%,晋升为昌平支柱产业之一,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提供了保障。
科创金融方面,我们积极融入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联合市金融局等5部门出台了科创金融政策,推动北交所昌平服务基地成功落地。我们还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政府性投资母基金群规模已达到340亿元,助力20多家企业上市,未来三年将推动母基金群规模达到1500亿元,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校城融合方面,我刚才提到昌平也是个大学城,校城融合是我们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机遇。今年我们出台了校城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科教引领、人才兴昌、成果转化等“五大工程”,目前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已经开工,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也在加速落地。同时,我们成立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在全区建成“双创”孵化空间64家、面积240万平方米,为大学生们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是有吸引力。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体现昌平的吸引力,上半年全区新设企业2.2万家、同比增长66%,增长率排全市第1。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家愿意到昌平落户,愿意到昌平工作生活?我感觉有三个因素:
首先是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我们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提出在全市力争上游的目标,出台了昌平的6.0版改革方案,全区干部化身“金牌店小二”,上半年走访“服务包”企业1800余家,为企业办事550余项,满意率达100%,用“金牌服务”赢得了“五星好评”。
其次是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我们围绕产业基础和企业需求,量身打造了独具昌平特色的“1+1+N”产业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美丽健康十条、能源互联网等政策措施16项,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比如,企业上市政策已经兑现支持资金3800余万元;正在升级的医药健康产业2.0版,对于新落地的Ⅰ类新药,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特别是,我们还为企业准备了“免申即享”“达标即享”大礼包,已经兑现资金近3000万元,真正实现了“免申请、零跑腿、快兑现”。通过提升区域吸引力,去年以来累计落地新华三、国药集团、中移动投资集团等项目625个,总投资近900亿元。
最后是不断开放的产业生态。昌平是北京“两区”建设的主阵地,为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我们精准构建了一批开放平台,包括刚才靖中书记介绍的全国首个国际研究型医院,另外全国首个疫苗检验中心已于去年开工,明年投用后每年可满足4000-4500批次疫苗批签发需求;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也在生命园内运行,已为百余家医药健康企业提供服务。
四是有承载力。昌平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是首都未来十年的新增长极。为抢抓平原新城建设新机遇,我们制定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五年行动计划,筑牢产业发展基础保障。
在空间承载上,我区可利用的产业用地超过2.2万亩,已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的楼宇214栋、总面积近9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充足。我们按照“突出特色、相对聚集”的思路,制定了产业用地供应三年行动计划,布局了生命科学走廊、能源谷、中关村昌平园等重要组团,“十四五”期间可供应产业用地超过1万亩,其中今年将供应产业用地2000亩以上。当前,我们重点以生命园为核心,沿G6、G7高速扩容打造生命科学创新走廊,规划产业用地面积5600亩,可提供产业空间450万平方米,加快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
在功能承载上,我们坚持同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组团功能品质。比如,在能源谷、生命谷、朱辛庄等组团周边,重点提速北清路、安立路、定泗路等主干路网建设,期盼已久的地铁17号线今年也将通车,正在推动农学院、永旺等4座变电站尽快投用,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为了让企业和人才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我们还高标准配套教育、医疗等公服设施,与一零一教育集团合作的4所学校今年9月投用,正在推动清华附小天通苑小学二期、北师大沙河校区等7所学校建设,在生命园我们将与北师大合作建设师大直属的附属中学,保障清华长庚医院、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工程,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五是有文化力。当前“文化赋能”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昌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扎实,为此我们将文旅农产业融合发展作为“3+2+1”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放“跨界”互动的红利,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重点抓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是传承利用。上周六我们成功举办了明文化论坛,冲上了微博、抖音等热搜。未来我们将聚焦明文化这个文旅IP,从规划、平台、基地、基金、博物馆这五个方面入手,整体提升十三陵地区旅游环境品质,串联永安古城、巩华城、居庸关等明文化地标,构建全球明文化和“明粉”聚集地。
另一方面是融合发展。今年我们举办了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等活动,推出了一批精品民宿和农业生态园,尝到了文旅农融合拉动经济发展的“甜头”。接下来,我们将以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昌平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优势,打造融创冰雪文旅城、永乐青年大本营等网红打卡地,推进农业嘉年华、昌平草莓、昌平苹果焕发新活力,汇聚昌平独特“烟火气”,将“诗和远方”送到市民家门口。
党的二十大赋予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丰富的内涵。下一步,我们将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四区”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抓手,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数量与质量、存量与增量的关系,重点在“三化”上下功夫:
一是产业布局集群化。我们将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基金+空间+人才”产业生态孵化圈,推动形成龙头企业支撑、创新企业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产业发展数字化。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小米、三一、新华三等项目投用,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产业服务系统化。实施“六个一”工程,就是每个产业集群都设立一个产业专班、出台一部专项规划、打造一个特色园区、推出一套支持政策、创建一批创新平台、成立一支产业基金,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促、共生共长,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昌平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的建设。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支现伟非常详尽地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人民网记者:谢谢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我们注意到昌平区在重点推进昌平新城规划建设,刚才在介绍当中也特别提到了昌平新城东区开发、老城更新和建设清华南口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请问下一步,在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方面昌平区有什么具体举措?谢谢!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人民网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们请昌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刘晓东回答。
-
嘉宾
刘晓东: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关注和提问。昌平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近年来,我们坚决落实总规赋予的功能定位,正在以“四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昌平发展空间广阔,按照分区规划,未来还可以新增建设用地16.59平方公里,新增建筑规模5900万平方米,其中仅昌平新城就有27.2平方公里、1364万平方米的发展空间,昌平老城还有大规模的存量空间可以更新,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优势。因此,围绕昌平新城与老城,分别开展高标准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构建昌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聚焦昌平新城,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昌平新城是昌平“两城一区”(未来科学城、昌平新城、回天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打造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支撑点。尤其是昌平新城东区,当前我们正围绕建设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整体谋划昌平新城东区开发建设,目前已呈现出三大“态势”:
一是具备显著优势。昌平新城东区毗邻沙河高教园、生命科学园等未来科学城功能组团,交通便捷畅通,联通京藏、京新、六环3条高速公路,特别是回昌东路将于明年通车,到时候新城东区到北六环只有1公里。地铁昌平线纵贯新城东区南北,设有两处轨道微中心,从这里向南连通地铁8号线和10号线,能够直达三环,是名副其实的“轨道上的新城”。新城东区配套设施完善,建成有世界级标准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清华十二年一贯制附中附小也已建成开学,正在紧密对接引入一家高水平三甲综合医院,尽快实现落地。
二是已经全面起势。昌平新城东区规划总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总建筑规模1068万平方米,待实施建筑总规模622万平方米,这些待实施的用地大部分位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近山临水区域,是极其稀有的大面积集中待开发用地。去年,我们创新采用“策划+规划”的方式,开展“产业策划+项目运营+方案设计”的中心区综合体国际方案征集,最终选出3个高水平设计方案,用地面积66.8公顷、建筑规模151万平米,将集中打造一批独具特色、多元时尚的消费综合体和休闲打卡地。
三是加强合力成势。昌平新城东区建设计划分三步走,即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从2021年开始,第一步到2023年底,全面形成开发建设势头;第二步到2025年底,基本完善城市功能形态;第三步到2030年底,初步建成一座现代化新城。今年将完成第一步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开发建设,目前首个地块已率先实现供地。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加快中心区城市综合体建设,计划今年将分批实现供地,打造以商业MALL、滨水商街、金融商务等体验式商务功能为核心的活力中心。
二、坚持城市更新,聚焦昌平老城,打造城市复兴新标杆
我们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昌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四机制、两平台、一基金”工作模式(四机制指工作调度机制、工作审核机制、项目谋划机制、信息报送机制;两平台指“昌平城市共创中心”资源共享平台、区属企业落地执行平台;一基金指昌平区城市更新发展基金),聚焦老城更新,以民生需求、产业升级为导向,形成了清华南口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政府街更新、首开LONG街等一批典型案例。下面向大家重点介绍当前正在实施的南口和昌平老城更新情况。
一是坚持科创引领,盘活工业遗存,建设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南口是北京市传统工业重镇,曾聚集了鹿牌保温瓶厂、北京平板玻璃厂和汽车钢圈厂等一批知名工业企业,随着时代变迁,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按照新版规划,南口是全市重大发展的8个新市镇之一,我们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区域科创中心,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在南口“三大厂”利用城市更新政策,打造清华南口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规划建筑规模47.3万平方米,集中承接清华大学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策源地、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新高地和城市复兴新地标。目前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将成为清华大学主校区以外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
我们以清华国重基地为科创枢纽,整体谋划产业发展空间,在科研区外围布局产业孵化,规划用地面积100公顷,建筑规模135万平方米,重点培育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基础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区域创新闭环,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辐射带动昌平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科学+城”,同步实施科研、生活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科学家小镇”,规划用地面积115公顷,建筑规模101万平方米。同时与已在昌平布局的科研基地、科研院等一起协同联动、相互助力,带动南口老城复兴发展,打造“校城融合、产城融合”的新标杆。
二是聚焦群众关切,焕发昌平老城新活力。昌平老城始建于明代,与新城东区隔河相望。去年,我们启动焕活永安的政府街城市更新项目,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复合模式,逐步带动老城区有机更新。以昌平政府街为轴,整体有机串联“两片+多点”实施改造更新,打造1条景观休闲廊道、2个城市活力街区、5个“大师做小品”节点、6个永安古城再现节点,古今辉映、新旧结合,进一步焕发城市活力,让新老城区两翼齐飞、一体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城市功能定位,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更新,全力以赴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加快把昌平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的城市样板。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昌平区常务副区长刘晓东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央广网记者:谢谢主持人。未来科学城作为昌平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的重要支撑,在生命谷提质、能源谷搞活、高教园融合中展现出了新作为、新活力,请问在支撑未来科学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举措?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央广网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们请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柳强来回答。
-
嘉宾
柳强: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我们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聚焦“搞活”未来科学城,主动对接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匠心打造“科学+城”,努力解决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后顾之忧。主要做了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完善硬件设施,优化提升服务配套水平。重点聚焦三个区域:
在东区能源谷,围绕营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目前我们已建成投用十一未来城学校、中关村第二小学昌平学校等“名校名园”6所;规划建设4300多套共有产权房和公租房,面向人才定向分配,已向入驻企业员工配售配租住房3000多套;同步完善商业、绿地等配套。特别是今年地铁17号线北段将全面通车,届时从东区可以坐地铁直达望京西、工人体育场等站点,终点一直到亦庄嘉会湖站。同时,未来科学城万怡酒店即将开业,总规模134万平米的保利、华润等高品质商业综合体也将陆续投用,我们还在努力推动规划中的展示、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区域配套将越来越完善。
在西区生命谷,我们以去年获批的街区控规为引领,以生命园三期开发建设为带动,不断完善公共配套、道路交通等设施。比如,在公共配套方面,我们规划新增用地37.4公顷,将用于补充一批教育、医疗、商业等设施,目前北师大直属学校等项目完成选址,京北最大商业综合体“超级合生汇”年内开业运营。再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划新增2条轨道交通线路,目前正在推动沿北清路至首都机场轨道交通项目(S15)站点选址、线位路由等前期研究。系统研究解决生命园及周边道路交通问题,目前正在推动北清路快速化改造、生命园中路等项目建设,同步实施生命科学大道改扩建等临时工程,努力提升区域交通服务水平。
在沙河高教园,前期,我们围绕服务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与高校合作共建优质中小学5所,精准配售1.9万余套商品住房,实施了慢行系统等一批项目,实现了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街区控规,重点推进四期项目开发建设,织补一批商业、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在街区控规中创新设立了建筑规模指标流量池、共计127万平米,将优先用于高校成果转化、师生创新创业、校城融合等项目,目前正在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
另一方面:优化软件环境,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主要抓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搭平台。我们积极搭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昌生驿站”等一批政务服务平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比如,在生命园搭建的“昌生驿站”智能政务服务场景,是全市首家开放式、商务化、综合型的政务服务企业驿站,下周将开放接待企业群众办事,首批推出137项涉企服务事项清单,实现政务驿站与区大厅政务服务“同事同标”,精准响应企业办事需求。我们协调构建清华工研院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中心、北京市疫苗检验中心等一批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协同创新。我们还推动搭建国网智研院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飞镖国际等一批创业孵化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服务,涌现出了优脑银河、蛙火科技等前沿优质项目。
二是办活动。近年来,我们连续四年举办了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等先进能源领域的品牌活动,先后办成了MD50、H50等医药健康领域的特色活动,特别是去年克服疫情影响,成功线上举办生命科学国际论坛;昨天全国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就在未来科学城开幕。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切实增强了科创要素交流互动的活跃度和紧密度。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备第五届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生命科学国际论坛等活动,努力形成更具活力和黏性的生态体系。其中,第五届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将于9月举办,与往届相比,今年首次邀请诺奖获者等顶级专家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希望媒体朋友们届时帮我们多宣传、多报道。
三是建机制。今年我们完成了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新一轮改革,强化了管委会统筹作用,推动管委会与区级部门同频共振,构建了统筹有力、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的管理机制。同时,我们完善校城融合机制,依托沙河高教园理事会工作机制,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下,联合10市级部门、8所高校、7家企业等理事会成员单位,每年牵头推动校区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提升、校城融合等一批重点任务,目前已累计落地重点任务102项,为高教园区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健全央地合作机制,主动走访对接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建立部市合作协调机制,通过召开未来科学城建设推进会等形式,与21家央企建立了常态化协同机制,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未来科学城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柳强副区长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香港商报记者:谢谢主持人。上周末,昌平区举办了2023明文化论坛,影响力非常大,反响也很强烈,我想了解一下,昌平出于什么考虑举办这样一场论坛?另外,作为文化大区,昌平在文化建设方面,下一步又有哪些打算?谢谢!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香港商报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们请昌平区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新闻发言人冯志明回答。
-
嘉宾
冯志明: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关注和提问。
昌平作为首都“三条文化带”唯一汇聚区,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白浮泉、银山塔林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在推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职责。
近年来,我们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全力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实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开门迎客,重现“龙泉漱玉”盛景;举办居庸山月、明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全面提升文化辐射面和影响力;推出寺锦·回龙观城市会客厅、开往春天的列车、七孔桥花海、北京农业嘉年华等一批网红打卡地,成功获评全域旅游示范区。
刚才记者朋友提到了明文化论坛,其实今年不是第一次举办。在去年12月,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明文化论坛,被评为2022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今年,在北京建都870周年、明十三陵成功申遗20周年之际,举办2023明文化论坛及其系列活动,就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用活用好昌平丰富的明文化资源,让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焕发活力新生。
2023明文化论坛以“臻美大明 溢彩彰华”为主题,由1场主论坛、5场主题论坛、1场国际学术研讨会、3场主题文物展和10项系列活动组成。活动秉承“大众化、科技化、时尚化、国际化”理念,贯穿全年,邀请了三百多位知名学者、业内专家、文化名人参会,吸引了近万名“明粉”踊跃参与。截至目前,直播及相关报道浏览量超3.5亿人次。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办好明文化节、大明书场等系列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沉浸式体验明文化,推动明文化活态传承,更大限度地发挥明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增加城市活力,拉动文旅消费,提升昌平城市美誉度。
关于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就像刚才您提到的,昌平是文化大区,有着“运河之源”“居庸之要”“太行之首”的美誉。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体有四方面举措。一是以挖掘运河源头文化为重点,高标准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今年4月,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千里运河始于泉。我们将在持续讲好运河源头故事,做好公园一期运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二期规划建设,让古老的白浮泉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二是以承办长城文化节为契机,提升长城文化影响力。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拓展长城文化的传播形式和渠道,连续三年举办“居庸山月”中秋诗歌晚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将以承办2023长城文化节主会场活动为契机,通过升级改造居庸关长城和云台博物馆,举办诗歌晚会、长城夜游、服饰展演、垂直马拉松等系列活动,擦亮长城文化“金名片”。三是以做强明文化论坛为载体,实现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提档升级。随着明文化论坛的举办,明文化和十三陵影响力大幅提升。下一步,我们将落实明十三陵保护总体规划,以每年一届的明文化论坛为载体,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整体贯通7.3公里长的神道,规划建设明十三陵博物院及文博旅综合体。依托十三陵外陵墙,规划建设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游径及其观景打卡点,带动十三陵地区文物保护和资源利用。四是以完善软硬件服务设施为驱动,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今年是十三陵水库建库65周年,前期我们以“饮水思源 继往开来”为主题,联合市税务局举办了系列主题纪念活动,并成立了环十三陵水库地区文旅发展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下一步,我们将串联狼儿峪、南口特支、十三陵水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打造红色文旅主题片区。同时,持续提升软硬件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旅游体验,今年实现回龙观文化体育公园正式开放,发挥好国家版本馆等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还将举办第十四届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等文旅活动,设计“昌平礼物”,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打造一批集美景、美食、美宿、美物于一体的特色文旅IP,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这里,我再次向广大市民发出邀请,诚邀大家走进具有京师之枕的昌平、了解昌平,体验昌平的历史文化之美、城市人文之美,与我们一起携手共创昌平美好明天。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志明的回答。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感谢各位记者持续关注报道我们的系列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