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伟: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自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印发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之下,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各区各部门组织推进科学素质行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长期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系统的规划。为了让我们各位媒体朋友更好地了解我们规划的具体内容,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女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先生,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女士,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马荣才先生,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维成先生。他们将向大家介绍相关的情况并回答我们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女士介绍《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总体情况。
-
嘉宾
司马红: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和各位媒体朋友们见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目前已经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3月11日正式印发。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纲要》的相关情况。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十三五”期间,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4.07%,较2015年的17.56%提高了6.5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首位,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北京市政府研究印发了《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十四五”时期及未来15年北京市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要举措、保障措施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这是北京市关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第二个中长期规划,对于新时代推进科学普及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明确了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到2025年,北京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城乡、区域和重点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异不断缩小;首都科技科普资源优势有效释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首都科普”影响力不断扩大,率先构建科学素质建设高地。到2035年,北京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国际创新型城市同等水平。公民科学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
《纲要》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提升科学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
一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个性化发展。
二是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通过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提高农民文明生活、运用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三是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通过实施技能北京创新行动、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实施新业态人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更好服务“北京智造”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通过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实施银龄科普行动,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强化其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认识和理解,强化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纲要》明确:围绕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科普供给和科普服务能力,实施6项重点工程。
一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功能。
二是科普智慧提升工程。加强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集成运用,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
三是创新文化发展工程。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融合发展,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
四是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促进科普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
五是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力度,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
六是科学素质交流合作工程。积极融入全球科普网络,深化科学素质建设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推动、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要求各区政府要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纳入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以及完善法规政策、保障经费投入等条件保障。
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积极履职,各区积极作为,全市人民积极参与,北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田伟: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
记者
《光明日报》记者:本次北京科学素质纲要与之前内容相比有哪些新亮点、新变化?
-
嘉宾
司马红:本次印发的《纲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和亮点。
第一,在内涵上更加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创新文化发展。公民科学素质的概念虽然仍然是“四科两能力”,但是将科学精神置于四科之首,与15年前相比,北京市科学素质水平已经实现了长足的进步。新时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更需要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树立和倡导,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理性思维,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用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大家可以看到,在《纲要》青少年提升行动中就特别提出,要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院士、专家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融入科学教育之中,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在理念上强调与人全面发展有机联系。公民科学素质不仅仅关乎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对于增强全市和全国的创新文化软实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持续提升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引导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也是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第三,在目标上更加明确首善标准。新时期的北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把首善标准融入科学素质建设全过程,发展目标上首善,发展质量上首善,推进科学素质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创新,以构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第四,在工作中突出解决薄弱环节。比如,针对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建设不平衡,开展科普资源的基层活动,加大对远郊区科普信息服务定制化推送力度。又如,面对新的情况,《纲要》新增了老年群体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群体的提升行动。比如,实施新业态人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开展物流快递人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促进工作,推进互联网、电商、快递等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
第五,在机制上更加强调协同推进。强调发挥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科学传播、创新创业、科学生活等各方面作用,共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实现。也提出了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发展大格局。推进科技科普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积极融入全球科普网络,深化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加强央地区域之间的联动和协同。谢谢。
-
记者
《中国科学报》记者:请问王小娥主任,这次《行动纲要》里为什么会将老年人群作为重点人群之一?谢谢。
-
嘉宾
王小娥: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想,这次把老年人群作为重点人群之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和挑战的重要措施。我先给记者朋友们说一组数字,截止到去年底,北京市60岁以及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441.6万人,占比达到了20.2%,北京市已经进入到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基数大、二是增速快。我们北京市以每天净增500名老年人的规模快速增加,预计到203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接近700万人,占比超过30%,那个时候北京市就要进入到重度人口老龄化社会。所以说,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时期的基本国情和市情,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所以说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五大提升行动之一,为此我们开展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对于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第二,补齐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短板的必然要求。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之一,是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不可回避的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老年人科学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短板,老年人在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因为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不便。比如,网上挂号、手机约车、扫码支付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只有提高老年人的科学素质,才能适应快速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素质提升带来的新挑战,保证全体公民科学素质的稳步、全面的提升。北京科学素质纲要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抓手,针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科技素质的需求,将面向老年群体开展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新增的重点任务。为此,我们积极实施科技惠老行动,推进老年科技大学的建设,开展老年人健康宣传周活动,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当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组织开展精准、多元的科普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三,老年群体对于科学素质提升也是大有可为。老年人既是科普对象,同时也是科普的主体,老年人特别是我们的低龄老年人大多数身体健康、文化程度也比较高,同时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的经验,他们老有所为的意识也很强,特别是一些老专家、老医生、老教授、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积累和社会威望,也有时间、有精力、有爱心从事科普工作。为此,我们积极实施“银铃科普行动”,发挥老龄协会、老科技工作者总会等组织作用,开发老年人的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到咨询、智库等工作当中来。我们壮大老年科普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既为这些老专家提供老有所为发挥专长的机会,也有利于提升城乡社区居民、青少年等受众的科学素质,促进代继的共建共荣,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社会效果。谢谢记者朋友。
-
记者
人民网记者:请问市科委的领导,我们都知道首都具有非常丰富的科技资源,如何将首都的特色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两翼齐飞?谢谢。
-
嘉宾
王建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作一个回答。
第一,大家都知道北京市“十四五”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已经于去年的12月份印发实施,科普规划和我们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在制度上是形成了统筹协调、错位推进的格局。这两个文件都是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的一个指示精神,也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包括落实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及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具体体现。
第二,从“十四五”科普规划重点工程里,我们也强调了提出实施科普供给能力的提升工程,要推动高端的科技资源和高精尖科技成果的科普转化和应用,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让更多的人能尽快接触和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型技术。
第三,首都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近年来,北京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榜单中位列第四,全市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6%左右,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占全国的30%左右,科研产出连续4年蝉联斯普林格自然集团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的榜首,也涌现出了像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际星量子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成果。当前,北京也正在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量子研究院、智源研究院等一批要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也聚集了一批战略性的科技人才,产生了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悟道2.0等重大的创新成果。北京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下一步,北京市将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主体的科技资源优势,继续支持更多的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的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建设开放的科普供给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也积极申报北京市科普基地,开发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性强的科普内容,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科技需求。
支持有条件的科普基地聚焦量子科学、干细胞、脑科学类脑研究等战略前沿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研发领域开发科普展项,不断推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谢谢。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请问一下马局长,我们北京市的特色科普服务是怎样服务乡村振兴的?谢谢。
-
嘉宾
马荣才:谢谢提问。中央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在论及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特别谈到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为了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的能力,打造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北京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有以下方面的思考。
第一,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普及科学常识、防灾避险等知识,广泛深入宣传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新风。
第二,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百村示范、乡村整治等工程加大农民培训工作的力度,计划每年培育培训高素质农民1万人次,实施农民企业家、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农村妇女和家庭素质提升行动。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要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中关村。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打造一批星创天地、推广科技小院等农业社会化模式,培育一批北京特色的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样板。
第四,开设北京农业科技线上讲堂。打通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畅通技术人员与广大生产经营主体的科技信息通道。2021年,作为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之一,我们利用农业科技线上讲堂,服务农户10余万人次,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及时转变服务方式,大大提高了科技推广传播效率和覆盖面。
第五,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提出,我市“十四五”时期将创建100个左右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区域代表性强、链条完整、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强化科技的集成和显示。为全市农业稳产保供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谢谢。
-
主持人
田伟: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科技日报》记者:请问如何推动深化区域合作破解区域科学素质工作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谢谢。
-
嘉宾
陈维成: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北京市区域科学素质发展水平基本上应该说以区域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但也存在着城区和郊区科学素质发展还不够平衡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十四五”期间将在优化供给上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加强首都科普主平台建设,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促进科普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促进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建立健全校内外科学教育的资源衔接机制,加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在具体任务上,北京将重点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科普行动,实施农民企业家、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程,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广泛开展科普资源基层行活动,加大对郊区科普服务的定制推送服务。整合和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切实提高基层科普的综合服务能力。
谢谢。
-
主持人
田伟:谢谢陈维成主席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向各位记者来详细的介绍解读《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回答了大家多个问题。我们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纲要》相关的报道,会后大家要有进一步的采访需求也可以和我们取得联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