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伟: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是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专场。
北京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建设好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首善标准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取得显著成效。为让新闻媒体更好的了解北京市“两区”建设工作情况,今天,我们邀请了有关单位领导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发布人: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梅英女士,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通州区“两区”办主任苏国斌先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孔磊先生,海淀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澎女士。
下面,有请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介绍北京市“两区”建设总体情况。
-
嘉宾
刘梅英: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首先,要感谢大家对“两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两区”就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的简称。
去年9月,“两区”正式设立,这是党和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方位开放的重大部署,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改革开放历程中浓重的一笔。“两区”建设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敢为人先、勤奋笃实、开放包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突出首善标准,着力示范引领,加大先行先试力度,目前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累计落地任务167项,实施率达到66.5%。同时,“两区”建设成效更加凸显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和数字经济特征:
一是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力,“政策+机制+要素”多元保障,创新生态不断优化。聚焦高端资源导入、人才和知识产权要素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环节,打通瓶颈障碍,释放创新创业活力。高端资源导入方面,创新科创基金管理机制,设立北京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首期规模1 亿元。特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优惠、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全国率先实施政策相继落地,加大了对优质主体的培育和支持。目前,海淀区已有16户企业享受了“两区”税收优惠新政,合计减免金额4亿多元。多家有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在京落户,如施耐德电气中压二次配电全球研发制造中心项目、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国中心等。人才引进方面,建立境外专业人才过往资历认可机制,专门发布“两区”境外职业资格来京服务目录和境外人才职业资格考试目录。出台《北京市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办法》,明确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本市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国际人才的,可获得奖励。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依托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审慎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取得新进展,首个项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获批。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2020年为142家企业的1660件专利补贴19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开展“先赋权后转化”模式,全市9 家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入选科技部试点。
二是利用服务业扩大开放赋能,首批或首发项目频频落地,示范引领作用增强。金融领域,开放成果丰硕,全国首家外商独资的货币经纪公司、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保险另类投资资管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持牌支付机构先后获批在京注册。资金融通便利度提升,全国首创性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首批两单基金份额转让交易实现“零”的突破;中关村企业一次性外债登记、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深入实施,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和外汇资金使用效率分别提升近30%和60%;自贸试验区内银行获准将办理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的客户范围扩大至境外机构,境外机构在境内使用资金的迫切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医疗领域,落地全球顶尖的创新药研发企业赛诺根亚太区总部;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建设加速推进,第一批10家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工作启动。跨境电商销售医药品试点逐步深化,国内首个第三方仓储资质企业获批。北京首个面向全球的新一代原创新药发现平台百放英库正式投入运营。教育领域,鼓励外商投资成人类教育培训机构(营利性非学历语言类培训机构),支持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推进中德胡格、中澳TAFE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示范项目。文旅领域,国内首个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在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挂牌成立,进一步完善了全产业链的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体系。优化艺术品综保区外展示交易的担保和延期审批环节,总担保期限由6个月延至2年,办理延期货物不再要求入区。北京文化企业股权转让平台正式揭牌运营,填补了首都文化资本市场短板。专业服务领域,优先在北京市允许跨国公司设立外商独资财务公司;获准开展专利代理对外开放有关试点工作;支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印发境外仲裁机构设立业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为境外仲裁机构设立明确路径。
三是立足数字经济全球标杆,“产业+园区”双轮驱动,抢占经济发展新赛道。从助力产业发展角度,搭平台、定规则、阔应用。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发布《北京数据交易服务指南》,构建我国首个以“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为代表的新型数据交易体系。出台《北京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政务数据分级与安全保护规范》(试行),探索在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快创新监管体系。全国首批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丰富应用场景,并经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6大银行推广使用。积极拓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在电子证照、跨境贸易等领域加快推进,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聚焦重点区域布局,加快以西城、海淀为主的“金科新区”核心区建设,正式启动位于开发区的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制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差异化推进海淀、朝阳、大兴三个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加速形成数字经济新优势。
今天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主持人
感谢刘梅英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通州区苏国斌副区长介绍通州区“两区”建设的情况。
-
嘉宾
苏国斌:各位媒体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通州区“两区”建设进展成效情况。
2020年9月,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组团包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周边可利用的产业空间10.87平方公里。结合城市副中心战略和产业定位,通州区“两区”建设重点聚焦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城市规划、文创设计、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领域,以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点示范区和功能区为高水平开放核心承载区,不断深化“产业开放+园区开放”模式改革创新。
加强政策制度创新力度,形成“1+1+N”创新体系。一是探索创新优化政策制度体系。出台1个“两区”建设总体方案、1个自贸试验区实施方案和N项配套政策,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建设目标、时间表和任务图,围绕城市副中心产业特色,编制绿色金融、张家湾设计小镇、京津冀协同发展三项专题实施方案,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业发展措施》《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服务“两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副中心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张家湾设计小镇设计与城市科技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产业政策,配套政策体系日趋完备。二是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创新实践。编制《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在绿色金融引领改革创新、助力产业升级、推动生态转型、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布局19类重点任务。加强绿色产业发展主体引入、培育,推动中国银行设立绿色专营支行,与兴业银行签署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绿交所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实现碳配额、自愿减排量交易超720万吨、交易金额近3亿元,初步形成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发放绿色信贷280余笔、贷款余额达159亿元,首笔新奥燃气50亿元绿色债券获批;绿色项目库一期征集全国近2300个项目。2021年1至4月,办理绿色信贷45笔,贷款余额达117.5亿元。加快构建“碳交易、自愿减排、绿证交易”三大绿色金融基础市场,打造高效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举办首届“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围绕“30·60目标引领下的绿色科技创新”开展深入研讨。三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在城市副中心、廊坊北三县、廊坊临空经济区实行“区域通办”联动机制,承接通办事项341项。完善京津冀跨区域案件执行联动机制建设。四是加强“两区”政策解读。开展系列“两区”建设一把手访谈活动,举办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讲座、金融领域成果发布会、“运河潮起 沟通未来”系列论坛等活动;近期举办的城市副中心优化营商环境暨“两区”建设推介会,对51家企业兑现奖励1.85亿元,与36家“高精尖”企业、机构签约。
聚焦境外、京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拓展招商渠道,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系列线上招商会,其中,中文3场、英文1场、日本奈良专题推介1场,服务境内外企业代表500余人次;通过小型互动交流、一对一洽谈等方式,与境内外企业、机构深度对接。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国企、品牌餐饮企业、中国欧盟商会、高精尖企业等系列企业、机构走进城市副中心活动;赴上海、深圳、合肥等地举办招商推介会,其中,第二次上海推介会短视频浏览量3万余人次;参与“2021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暨“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并做招商推介。二是以“三单管理”为抓手,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总部类项目,三峡集团、中核矿业、首旅集团等总部落地。金融类项目,上田八木、华夏理财、国际财富管理研究院等全国全市首创性项目及世界顶尖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国内领先的理享家财富管理公司、北京红木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正式启动,五大行在京首家金融科技公司农银金科落地,北京首家市属银行理财子公司华夏理财及城市副中心首家持牌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汇泉基金注册展业。外资项目,路孚特中国总部注册落地,约翰马丁国际、中筑创联等外资企业成功入驻。绿色金融项目,北京绿色交易所入驻,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集团、中美绿色基金、北创绿色低碳科技基金、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落地,中国碳金融集团加快筹备组建。文化和科技项目,数字孪生科技头部企业孪数科技、中建科技、北京建院、清华同衡、盛唐时代文化传媒集团总部等重点企业注册落地。截至5月底,通州区新设市场主体9553户、同比增长53.83%,全市排名第三;其中,新设企业9482户,全市排名第二。目前,全区共有境外投资备案企业163家;2021年1至5月,服务外包合同累计执行25笔,累计金额3377万美元。
以“放管服”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积极推动赋权下“放”。2020年,市政府集中赋予副中心管委会30项职权,真正实现了“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2021年,积极对接市级相关部门申请外国人签证证件受理等权限下放。二是创新“管”理模式。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开办运营成本,2020年,“新建楼宇项目住所证明新方式”制度创新举措成功入选商务部印发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第三批7个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2021年,围绕知识产权、登记注册、监管执法等重点工作,优化服务保障措施和营商环境,全市率先试行网上“证照联办”,发出全市首张“一照含证”营业执照。深化法治环境建设,聚焦诉讼服务升级,建设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海关监管体系;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工作措施,探索引入“沙盒监管”模式,探索实施智能非接触监管。三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企业从登记注册到项目落地及产业政策全流程服务,建设国际化一站式服务中心,重点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证件核发“两证联办”“外埠人员工作居住证”“外资企业投诉服务”等相关事项办理服务;建立咨询导税服务体系,推行“国际税收业务套餐”,实现跨境业务网上办理;推进境内机构外籍员工薪酬结售汇便利化服务;深化“服务管家”机制,为重点企业定制个性化、一对一“服务包”,如为三峡集团提供公寓、班车等保障,积极协调绿交所落户政策及住房需求,为上田八木对接日常出行服务等。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建立“1+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深化“类海外”环境体系建设,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提升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等重点区域环境体系,打造优质人居环境。
加强平台建设,打造城市副中心品牌。一是建设国际化服务平台。探索国际化、市场化用人机制,在现有“两区”组织架构基础上,成立运河商务区产业发展服务公司,招募哥伦比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实习生9人。“开放通州”中英文网站在全市率先上线。搭建“法治地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二是加强副中心品牌建设。举办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新区汇——城市新区国际传播与品牌发展论坛、亚金协2021年“一带一路”金融合作论坛等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聚焦城市副中心开放成果,打造以“千年之城,开放新篇”为主题的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展;借助国家大剧院演艺资源,举办台湖国际舞美论坛,打造“台湖演艺艺术周”“台湖爵士音乐节”等文化艺术品牌。三是深化对外交流。加强与部委、市级部门沟通汇报,深化与兄弟省市区及相关单位的互学互鉴和沟通交流。联合京、津、冀、鲁、皖、浙、豫、苏等8省市大运河沿线近30个城市的广播频率发起成立“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与北京科技大学签署“两区”建设校地战略合作协议,首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四是构建宣传矩阵。开设“做实做深‘两区’建设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专栏。与中央、市、区各级媒体联动,获得媒体关注、报道近500期、总阅读量累计近400万;制作系列中英文短视频,获得转发、点赞量30余万次。
下一步,通州区将进一步深化“两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数字经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不断优化招商推介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城市副中心“两区”宣传力度,力争形成一批有突破、有实效的制度创新成果。
以上是关于通州区“两区”建设进展成效情况介绍。谢谢大家。
-
主持人
谢谢苏国斌副区长的介绍。下面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孔磊副主任介绍经开区“两区”建设进展情况。
-
嘉宾
孔磊:2020年9月,经开区挂牌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以来,在全市“两区”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下,始终围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聚焦“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围绕“一条主线、两个抓手”(以产业为主线,以国际化、便利化为抓手),全力推进改革创新政策和项目落地,不断推动“两区”建设工作向前,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经济持续高位运行。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7.5%,工业增加值312.3亿元,增速45.5%。1-5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521.8亿元,增速41.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1.7%。在利用外资方面,今年1-5月,新增外资企业32家,同比增长88%;实际利用外资4.4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2倍。
第二,高端制造产业项目加速集聚。“两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经开区立足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定位,围绕“4+2+1”产业体系,实现超过180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4200亿元。项目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项目,也包括赋能高端制造的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如全球知名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中国北部总部项目、全球领先的医药健康企业赛诺菲北京胰岛素扩产项目、集成电路领域单体投资76亿美元的中芯京城项目、世界知名气动元件研发与制造商SMC第一个海外地区总部项目,以及施耐德电气数字产业示范园项目等,都是全市“两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的重大项目。
第三,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经开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发布了首批30条产业促进政策,形成了213条创新任务清单,目前实施率超过70%。注重与国家有关部委及市有关部门上下联动,通过集成创新、接力创新等方式,全力推动制度和政策创新,创新成果具有覆盖面广、精准度高、首创性足等特点。如产业促进方面,目标将北京加速打造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高地,与市经信局等部门共同开展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构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并切准当前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配套监管难题及企业痛点难点,适度超前、系统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运营服务以及路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政策体系,积极引领和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北京市对国内外该行业创新资源的吸引和集聚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搭建全市首创的“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优化科技创新力量布局,经过持续实践和不断完善,率先在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形成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成为全市首创、全国领先的服务模式,众多龙头企业已将研发、产业化资源开放,在市场化作用下实现共享,中小企业可以在区内就近找到相应服务,让智力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在市发改委的指导下,首创以“供地标准化、审批便利化、管理规范化、违约契约化、信用体系化”为特点的产业用地标准化改革,通过积极探索产业用地标准化、告知承诺制、政府综合服务机制和区域综合评估的有机联动,打通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已有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该经验已由市发改委印发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三城一区”和自贸区范围内实施。此外,经开区还在政务服务领域全力推动“跨省通办”工作机制,从企业和群众体验感出发打造“六度”工作法(便捷度、精准度、集成度、覆盖度、延伸度、知晓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两区”建设不断助力。
以上是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的相关情况介绍。谢谢!
-
主持人
谢谢孔磊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海淀区商务局王澎局长介绍海淀区“两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
嘉宾
王澎: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对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海淀“两区”建设启动以来,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蔡奇书记在调研北京“两区”建设时,首站选择海淀,提出海淀要在“两区”建设中带好头、树标杆。我们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两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锚定“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前头、中关村先行先试最前头、全市高质量发展最前头,为首都发展贡献硬核力量”目标定位,发挥“两区”与中关村政策叠加优势,大胆改革创新,全力推进“两区”建设走在前、当标杆、做示范。截至目前,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新增注册公司近1500家企业。今年1-5月份,海淀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2家,合同外资58.87亿美元,同比增加390.72%,实际利用外资28.70亿美元,同比增加14.29%,全市占比42.58%。为加快推进“两区”建设,我区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着力深化制度创新,推动政策先行先试
印发了《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确定了“4+3+5”的任务推进模式,84项重点任务(其中对标市级任务68项),已施行“海英计划(升级版)”支持政策、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建设离岸创新中心、落实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等66项任务深入实施,占比78.5%。初步汇总知识产权全链条“快保护”服务体系、续贷中心、政务服务全场景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知识产权纠纷“源头回溯”诉源治理机制等11项首批制度创新成果,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向市级和国家报送,力争在全国复制推广;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形成了全市首家享受新政的案例,并且在“两区”建设首年汇算中,海淀区共16户企业享受到“两区”税收优惠新政,合计减免金额4.28亿元。新政享受户数、优惠金额均居全市首位。
我们积极推动外汇政策和外债便利化试点政策落地,区内39家企业办理便利化外债超35亿美元,每年节约利息等财务成本超8亿人民币;10家企业办理一次性外债登记近100亿美元,使用逐笔资金无需重复登记办理,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0%以上。另外,今年初我们正式启用了“人才E+”工作站,打通了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3月18日,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聚焦科技、金融、人才、电子竞技等重点领域,集成了10类共38项政策,该政策适用于工商注册地、税收征管关系在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范围内的企业,与区内其他政策按“从优不重复”原则执行,促进“一揽子”政策的集成化、特色化和结构化,发挥“1+1+1>3”的效果。
第二,清单式管理服务项目,促进项目落地见效
先后举行8批集中签约,引进77个项目。设立了本市首家自贸业务专营银行(农行北京自贸试验区分行)。强化“三单管理”,即建立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和目标企业清单。梳理产业资金、人才、科技服务、放管服改革等方面政策清单36项。建立了空间资源清单,经测算,海淀组团片区内可利用空间资源一共有962万平方米,其中增量空间940万平方米,存量空间资源有22万平方米。明确GaWC、世界500强等目标企业130家,已取得有效联系近100家,目前已推动中瑞诚会计师事务所在海淀落地。
第三,多维度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提升政策知晓度
累计举办了28场政策解读会,覆盖2000余家企业;举办了两场“两区”建设微博大V行活动,相关视频点击量突破2.3亿人次;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10余处标识点全部设立完成、相继亮相海淀组团。另外,我们制作了H5政策服务包,集成市、区两级130余条新出台的政策措施,通过公众号、微信等网络进行传播,让企业方便快捷的了解使用相关政策。
下一步,我区将按照市有关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两区”建设,努力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项目落地成果、产业发展成果,为新阶段首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
-
主持人
谢谢王澎局长的介绍。通过我们各位发布人发布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两区”建设点面结合、条块结合、横纵结合,开启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新篇章。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媒体记者,请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
记者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请问苏区长,前不久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布了关于服务“两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副中心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北京率先实行“一照含证”模式,并于近期发布了首张“一照含证”营业执照,请问实施意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一照含证”模式将给企业提供哪些便利。谢谢。
-
嘉宾
苏国斌:为建设更优质的企业经营环境和更具包容度的发展环境,我们在2020年制定实施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副中心发展27条实施意见基础上,于5月正式发布《关于服务“两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副中心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服务重点产业落地、提升企业登记便利化,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市场监管方式改革,服务“环球主题公园”项目建设、做好文旅重点项目保障,“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消费环境再提升六方面,创新工作举措,优化服务保障措施和营商环境。
其中,在服务重点产业落地、提升企业登记便利化方面,通州区于近日发出全市首张“一照含证”营业执照,即营业执照核准和食品相关许可审批后,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将食品相关许可信息关联整合到纸质营业执照,企业办事、签合同无需再携带食品经营许可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随时查询食品经营许可的全部信息,实现“一企一照、一照准营”。“一照含证”目前正在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之后将在城市副中心全面推广。同时,在营业执照上还印有两个与市场监管部门网站衔接的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企业主体信息和获得批准的许可信息,方便相关部门或个人随时随地进行查询和信息比对。
-
记者
《北京商报》记者:请问经开区的孔磊副主任,经开区作为高端产业片区的主要承载地是如何服务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谢谢。
-
嘉宾
孔磊:感谢您的提问。北京经开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始终围绕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已成为了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在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坚持集群化、智能化、创新发展,稳住基本盘,促进发展盘,部署创新盘,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不断提升承接国家战略任务能力,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芯”“网联车”“创新药”“智能造”,占领产业制高点。目前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
二是营造使创新主体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圈。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实施“白菜心”工程,发布10项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通过产业融合,推动经开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群体跃进。今年以来,依托区内技术创新中心,已产生国际领先、填补国际空白新技术11项,国际领先、填补国际空白新产品17项。
三是支持高精尖企业为主的各类用人主体。为了聚集国内外各类人才,为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积蓄智力资源,经开区努力做到“帮找人、帮育人、帮留人”的“三个帮”。帮找人方面,启动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成立人才集团,通过“千人聚亦”活动、“英才百人计划”“青年创新人才实习生招募计划”等,吸引人才加入。帮育人方面,支持企业与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合作,以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中心为载体,培养重点产业体系人才。帮留人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建成多元住房供应体系、便捷的医疗服务,协助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等。
-
记者
中国交通广播记者:我想请问王澎局长,海淀区采取了哪些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要素支持和保障?谢谢。
-
嘉宾
王澎:在梳理好政策清单与空间资源清单方面。一是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集成了10类共38项政策,最大限度的形成政策集成效应。随后为组团内各企业提供了制作了H5政策服务包,集成市、区两级130余条新出台的政策措施,极大提升了政策知晓度。二是挖掘释放自贸区片区产业空间,做好空间资源的储备与调度,为各类科创企业的落地、拓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提升营商环境方面。一是推动外汇政策和外债便利化试点政策落地,为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全面推进“区块链+政务服务”,已与多地对接“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海淀区目前共有196项事项可实现异地窗口办理;三是做好基础设施与商圈配套,积极拓充北部的教育、医疗资源,优化完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商业,为各园区和居民们打造产城融合的高品质职住环境。
在落实惠企政策,持续强化企业跟踪服务方面。一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落实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本土创新以及创投企业长期投资;二是发挥“一库四机制”作用,开展政企一对一精准对接服务,及时了解企业最新发展状况及诉求,促进企业成果转化。
-
主持人
时间关系,我们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想问市商务局刘局长。我们注意到国务院新批复了四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省市,形成了一个综合示范区四个综合试点“1+4”新格局,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开展该试点的城市,请问如何在“1+4”新格局中更好发挥作用?谢谢。
-
嘉宾
刘梅英:谢谢您的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此次国务院新批复了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省市,既是推动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试点扩围也可以看作是对北京率先探索产业开放模式,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成果的复制和推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试点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同时,去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这对我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深受鼓舞、备感振奋。
下一步,我们要不负信任、不负重托,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发挥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方面,要擦亮综合示范区的金字招牌。一是争取在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格局方面形成示范,着重推进重点领域的全产业链开放和全环节改革,大力开展先行先试。二是在开放模式方面形成示范,加强综合示范区与北京自贸试验区“两区”联动,通过产业+园区双轮驱动,形成开放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互动效应。三是在规则制度型开放方面形成示范,聚焦数字贸易、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更多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则,形成竞争新优势。四是在营造开放环境方面形成示范。力争在全国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不断扩大综合示范区的影响力,在全国打造服务业开放的样板间。
另一方面,跨省牵手齐鸣开放交响曲。以合作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积极与兄弟省市牵手,建立区域交流合作机制。从上海、天津、海南、重庆4省市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来看,4省市的开放重点、开放路径各具特色,北京也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方面具有优势资源,我们要发挥各自所长,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协同、产业发展联动,有效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政策红利,将服务业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
-
主持人
谢谢刘梅英副局长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刘梅英局长、苏国斌区长、孔磊主任和王澎局长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向我们介绍北京市“两区”建设的最新情况和相关区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也感谢记者朋友这几天以来对我们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的报道,也欢迎大家接下来对我们下面的活动进行采访和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