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伟: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三农”工作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工作,近年来,北京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做好新发展阶段首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了新步伐,谱写了新时代首都农村强、农村美、农村富的新篇章。
为了让我们新闻媒体更好地了解北京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各项情况,今天我们专门邀请了我市有关单位和有关区的负责同志,向大家来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我介绍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发布人: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康森先生;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阎晓军先生;大兴区委农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小毅先生;门头沟区清水镇党委书记崔兴珠先生;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第一书记、市人大代表王淑平女士。
下面,我们首先有请康森书记介绍“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情况。
-
嘉宾
康森: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紧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回顾近年来我市在“三农”工作方面的工作情况,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进一步”。
第一,是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近年来,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在组织体系方面,北京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围绕“五大振兴”的目标分别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工作专班,更大力度、更宽领域的调动更多资源和力量聚焦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今年5月底,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加挂了北京市乡村振兴局的牌子,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一步健全了有力的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在制度、体系方面,出台了《市委贯彻的实施办法》,完善市负总责、区和乡镇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研究制定北京市“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和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等等,进一步明确首都乡村振兴的“任务书”和“施工图”。不断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办法,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逐年稳步提高,到2025年将达到8%。
在工作机制方面,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乡村振兴的实际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涉农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新一轮的换届后,村两委干部“一肩挑”的比例达到93.5%,平均年龄较上一届下降了5岁,大专以上学历比上届提高了9.4个百分点,连续选派“第一书记”5批1400人,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和接诉即办机制向农村深入拓展。据市统计局的调查,我市农村居民社会治理满意度达到了94.4%,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满意度达到了95.5%。
第二,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北京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统筹“种满”与“种好”、“优质”与“优价”,推动农业与科技、与服务相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抓牢重要的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我们全面实施“田长制”,严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66万亩耕地保有量的底线,坚决遏制耕地的“非农化”。尤其2020年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我们的粮食生产的播种面积、产量同比增长了5.1%和6.2%,蔬菜生产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也同比增长了22.4%和23.7%。生猪存栏同比增长了143.9%,交出了稳产保供的成绩单。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五个百万”工程,到今年底,本市的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要稳定在73万亩、31万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产量要达到62万亩、156万吨以上,生猪的存栏要达到50万头左右,坚决守住农业的基本盘。
此外,还要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我们“十三五”期间,组织修订地方的标准71项,新建农业标准化基地415家,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8%以上,我们累计培育了大兴西瓜、昌平草莓、精细稻、北京鸭等等北京特色的农产品11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整市创建完成,“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建设也在有序推进。我们还继续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在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当中努力争当先头部队,聚力打造北京种业之都、农业中关村,北京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创制了世界上首个水稻全基因芯片,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获得育种专利数量和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北京平谷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等一批示范项目也在扎实推进,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7%,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将达到55%以上,高效设施农业的技术、装备、品种、自主创新率明显提升,良种覆盖率提升到98%以上。
第三,乡村的面貌进一步改善,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推进北京乡村从“一时美、一处美”向“实时美、处处美”转变。
农业的生产更加绿色高效,“十三五”期间,北京农业年新用水量减少了4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了98%,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从39%提升到100%。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达到3895亿元。
农村人居环境普遍干净整洁。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了3254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无害化的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99.34%,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覆盖村庄增加到1806个,累计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1500个,首都绿色村庄1000个,全市有3386个村庄、大概130万户实现了清洁取暖,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乡村产业更加丰富和多元。实施了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着力搭建十余条精品路线、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千余个休闲农业园区,近万家民俗接待户。端午假期期间,北京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84.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2.9倍,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9.3%;营业收入达到了25130.6万元,同比增长了13.9倍,与2019年同比增长了14.2%。下一步,我们将以乡村民宿为重点,计划五年评定星级民宿1000家,带动5800余家传统的农家乐转型升级,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现代化的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对京郊休闲度假体验的需求。
第四,农村的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实了丰富的内涵。
低收入帮扶工作如期完成,农村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民生得到了有效保障和改善。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569元增加到了28928元,平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于2018年提前两年实现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提高到17588元,年均增长了18.4%,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部过线,234个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对标“七有”“五性”的要求,北京持续的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我们率先建成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在全国是领先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福利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70.2%、85.7%和54.9%。城乡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健全,村一级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了农宅抗震节能建设大概15万户。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了涉农区、乡镇、村的全覆盖,推动建设了426个乡情村史陈列室,72个村镇获评了全国文明村镇,连续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市庆祝活动和北京农民艺术节等活动。
第五,农村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持续的动能。
我们不断创新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效释放了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的红利,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着力推动了“三块地”的改革。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权证发放率超过了98%,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大兴区试点成交地块15宗、交易额达到210亿元。我们制定了出台了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不断地在完善宅基地管理政策的体系,分类落实村民户有所居。
着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面完全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累计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的村级单位3925个、乡镇级28个。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行动,今年将实现200个左右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收入超过10万元。到2025年,要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消除。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大力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持续的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市纳入统计调查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了7213家,市级示范社达到了226个,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的家庭农场达到了4212个。今年,市级将培育200家示范家庭农场,20个家庭农场示范乡镇,3个家庭农场示范区,完成顺义区、平谷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体推进的试点。“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创建五个国家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七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100家左右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整体上讲,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成效,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新的步伐,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衷心的感谢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一直以来对于北京“三农”工作的关注、聚焦和宣传报道。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主持人
感谢康森书记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阎晓军先生介绍北京全面推行“田长制”的情况。
-
嘉宾
阎晓军: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下面我把北京全面推行“田长制”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
北京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结合全市耕地保护形势和农业生产实际,今年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田长制”,这是我国省市自治区层面,第一个层层压实,市、区、乡镇、村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的创新举措,也是农业农村部门和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共同保护管理农田的制度探索,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田长制”的主要内容。
明确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理念,以农田优化、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为关键环节,实行党政同责、清单管理、分级保护、逐级负责、严格问责、保护建设利用好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意见》提出到2021年底,市、区、乡镇、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基本形成,工作格局基本确立,到2025年“田长制”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耕地数量保持稳定,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合理布局、质量合格,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落实责任体系。全市设立市、区两级总田长和市、区、乡镇、村四级田长。市总田长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对全市各级“田长制”工作负总责。市级田长负责监督责任区域的“田长制”执行情况,区总田长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本区“田长制”工作,区级田长负责协调督促责任区域落实“田长制”工作。乡镇、村级田长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耕地和永久农田保护利用工作。
建立工作机制。设置市、区、乡镇“田长制”办公室。市、区“田长制”办公室设在同级农业农村部门,同级规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主要领导共同担任办公室主任,配套建立“田长制”调度、巡查、考核、信息报送等相关制度,市、区总田长每年至少调度一次,市级田长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巡查,区级田长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巡查,乡镇级田长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巡查,村级田长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巡查。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实行接任、离任交清单制度,把耕地保护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强化政策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是落实“田长制”的责任主体,充分认识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极端重要性,把推行“田长制”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一招,作为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强化监督问责,督促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统筹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农田建设保护项目。加快制定本市耕地保护补偿办法。完善法制保障,加大耕地保护执法处罚力度,坚决防止新的违规违法占地问题发生。
第二,目前工作的开展情况。
作为北京耕地保护和农田管理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田长制”目前正在积极有序推行,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市级田长开展巡田工作。按照蔡奇书记关于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三长联动、一巡三查”的要求,4月份以来市级田长开展了巡查工作,10多位市委市政府领导通过实地调研指导,检查推动各区落实年度复垦复耕、粮菜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任务。
二是建立“田长制”工作机制。明确市级“田长制”办公室运行方式,建立了市级“田长制”办公室专班,下设综合调度组、农田调整优化与巡查执法组,农田建设规划组、农田评估和监测组、农田利用和管护组、信息宣传组等6个组,形成了农业农村局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调度、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编发《北京市田长制工作专报》,实行周报制。拟定了《北京市总田长令发布制度》《北京市田长制调度制度》等五项配套制度。
三是发布《市总田长令》,明确年度重点任务。经蔡奇书记和陈吉宁市长两位市总田长签发,5月26日,2021年第1号市总田长令发布,明确年度“田长制”任务清单,主要内容包括:今年复垦复耕年底现状耕地要达到166万亩、年底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为可耕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持续推进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整治、开展撂荒地全面摸底整治、严格落实百万亩粮菜生产任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田长制”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等8项重点任务。
四是各区加快推进“田长制”。目前13个涉农区全部拟定了区级“田长制”实施方案,其中丰台、房山、大兴、海淀、平谷、昌平、门头沟、延庆等区已过会印发,其余各区加快报审,各区同步制定了相关配套制度,区级田长开始巡查,各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
我的介绍情况完毕。
-
主持人
谢谢阎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大兴区委农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局郑小毅局长介绍大兴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关情况。
-
嘉宾
郑小毅: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大兴区作为首都南部新国门,近几年在乡村的同步繁荣振兴上开展了大量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美丽乡村成为机场凤凰凌空后的绚丽背景,乡村产业加快释放转型发展红利,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风生水起的乡村振兴画绢在实干中一步步绘就。
一是加快建设京郊美丽乡村,在城乡融合中深化乡村振兴。打造首善标准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排名、约谈、曝光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聚焦人居环境固症顽疾开展持续攻坚。延伸推动农田环境整治,探索环境保障金机制,村内外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打造新国门美丽乡村。全面推动308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分批对村庄道路、供排水、厕所、照明、绿化等进行提档升级,结合永定河、凤河流域文化,打造区域乡村文脉,逐步建成百年古树村、满族文化村、国学村等特色村庄。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在产业兴旺中深化乡村振兴。坚持以特色促发展。精心打造旁采路高端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完成西瓜、航食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举办西瓜季、桑葚节、月季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打响产业品牌。坚持以安全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菜篮子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达到96.5%。农产品年抽检率5万以上,不折不扣保证数量安全,落实耕地保护网格化长效巡查机制,严防农地非农利用,逐级签订“菜篮子”军令状,去年超额完成5.3万亩粮田、17.2万亩菜田任务。坚持以流通促发展。组织百余家涉农企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农社、农企及电商对接,推动农产品流通遍地开花。
三是加快激活农村要素活力,在改革创新中深化乡村振兴。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开展农村集建地统筹利用工作,成功入市交易19宗160公顷。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形成宅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深化农村承包地村地区管机制,推动土地增效和规范管理双赢。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积极创新“租益贷”“流转贷”等金融产品,推动国家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积极成果。创新增设了西瓜人工成本附加险、瓜果、蔬菜育苗保险等8个区域个性化险种,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了集体资产股份继承、有偿退出的有效实现路径。积极盘活农村资产资源,通过购置经营物业、承接绿化养护、发展林下产业等路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十三五”末,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近500亿元,较“十三五”初期翻了一番。
四是加快行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有效治理中深化乡村振兴。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逐层完善考核体制,形成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良好工作格局,强化涉农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本乡本土招聘一批、学历教育提升一批、多向储备一批、科班培养一批”,充实优化农村干部。强化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探索形成了“红白理事会”“垃圾分类积分管理”等农村自治、共治典型模式,推动网格化管理向农村延伸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精细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按照增色新国门、彰显新乡韵、塑造新田园、升级新业态、培育新农人的整体目标,突出打造都市型、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的乡村振兴样板,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贡献“三农”力量、贡献大型力量。
谢谢。
-
主持人
谢谢郑小毅局长的介绍。下面请门头沟区清水镇党委书记崔兴珠来介绍清水镇脱低增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情况。
-
嘉宾
崔兴珠: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近年来,清水镇始终把脱低增收作为深化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拓宽增收渠道,全力推进脱低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着力以田园综合体为特色的生态运动休闲小镇。
第一,紧扣中心、提高站位,精益求精抓好脱低增收。
2016年清水镇共识别低收入农户2167户3992人,认定低收入村20个,到2020年底所有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全部低收入村全部消除。一是统一思想聚合力。近五年来,清水镇党委先后召开了61次专题会、项目会,对脱低增收反复研究,密集部署,构建了“帮扶单位、帮扶企业、包片领导、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六位一体的帮扶责任体系,切实把低收入帮扶抓紧抓实抓到位。二是固本强基严管理。完善帮扶资金和项目的监管机制,统一聘请了法律顾问、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理公司,重点对合同签订、项目资金进行严格把关,监督管理,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三是打好帮扶组合拳。高标准实施低收入发展项目83个,总投资6260万元,完善了农户利益连接机制,辐射带动了低收入户1673户1889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如,明确项目实施优先使用低收入劳力,且占比不得低于80%,确保持续就业增收。2020年,动态监测低收入户1767户310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73元,较2015年收入增长近2倍,实现了高质量全面脱低。
第二,聚焦重点,引领到位,高质高标准创建美丽乡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质升级,打造农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一是以最高标准优化环境。以创城统领人居环境整治活动,积极探索了“群众提、支部议、代表定、物业做、大家评”的“五步法”农村物业托管模式,试点农村物业托管10个村,2020年度32个村入围全区前20名的达99次,且全部实现了垃圾不落地、定时上门收集,餐余垃圾分出率达24.7%,领先全区平均水平。二是以最实举措创建美丽乡村,完成“煤改电”村12个,惠及村民3110户5142人,创新探索煤改电取暖新模式,试点八亩堰等3个搬迁村的375户电价优惠政策对接,在全区取到了领先示范作用。积极推进12个村险村搬迁,惠及农民1565户2727人,洪水口、江水河等一批美丽乡村雏形初现,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第三,立足大局,找准定位,不折不扣的推动绿色发展。
树立“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增收发展模式。一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为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了规模化养殖推出,先后清退了山羊25164只、清退牦牛150头、马匹130匹,并牵头河北矾山镇、谢家堡乡成立了三地70人的灵山生态管护队伍,,投入1382万,完成了灵山生态自然保护项目,以实际行动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二是勠力推进精品民宿建设。在全面分析区域优势、准确把握政策脉络,高位统筹民宿发展的基础上,我镇确立了以四条主沟域为核心的“四沟多点”精品民宿产业空间布局,累计建成了创艺乡居、朗诗乡居、百花山社、瓦窑民宿等82套精品民宿。面对疫情冲击,全镇精品民宿产业逆势而上,2020年实现收入336.4万元,辐射带动了6个村140户村民增收,户年均增收超过7400元。三是稳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持续发展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深化完善“村集体+企业”利益连接机制,全力打造一批精品农产品品牌,形成了具有清水特色的富民增收“灵山特产”。截至目前,累计种植中草药辽五味、铁皮石斛、高山芦笋、奇异莓、红藜麦、高山草莓育苗超1700亩,试种黑马铃薯、油葵、金银花、黄芩、武夷山大红袍、龙井43号、安吉白茶等新品种300余亩,发展蜜蜂2564群,有力的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2020年以来,累计销售特色农产品10.9万斤,村集体收入达82.8万元。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主持人
谢谢崔兴珠书记的介绍。下面请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王淑平书记介绍尖岩村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情况。
-
嘉宾
王淑平: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第一书记王淑平,在市委、区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尖岩村党支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尖岩村位于溪翁庄镇西侧,村庄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0.3亩,山场1500亩,现有村民457户991口人。1958年,为修建密云水库整建制搬迁至现在的新村。近年来,尖岩村不断强化党支部的全面领导作用,全力打造“领航党建”品牌,凝心聚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2018年开始,密云区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尖岩村以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一是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人大代表“四带头”作用。几年来,共清理乱堆乱放4000余吨。着力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柴草、建筑材料全部入院,村内环境卫生井然有序。二是全面加强美化绿化,启动“美丽乡村一条街”建设,对尖岩村主路沿线进行提升改造,完成主要街道绿化工作,开展天线“蜘蛛网”专项整治,以墙为媒,新增以宣传移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绘画500余平米,村庄整体环境品位显著提高。三是注重建立成效机制,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着重强化宣传引导,培养村民分类意识,提高群众分类水平,取得明显的成效。
尖岩村始终将自治、法治、德治贯穿到农村治理各项工作中,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一是全面提升自治水平,把人居环境整治基本无伪建创建垃圾分类等中心工作全部纳入到村民自治规则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3个,468户村户代表全部签字承诺。村级积分兑现、人员用工、发展党员等与奖惩挂钩,增强约束性和执行力,提高自治效能。二是强化法治底线保障,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设置村级法治宣传栏,建立党员干部学法长效机制,开展村级法治讲课,教育引导村民以法反映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严格重大事项聘任律师前置把关。着力提高村级运行法治文化水平和群众法律素养。三是德治引领乡风文明,积极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十要十不要”文明公约,开展传家风家训活动,弘扬文明时尚。深入推动移风易俗,支部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和谐家庭、孝星等评选活动,严格审核把关,加强宣传宣讲,以“正能量”激发群众向上向善动力。设置“一核三治”宣传栏,建立道德红黑榜,定期公示曝光,弘扬正气,通过党群共治最终形成家家户户参与农村治理和常态化管控体系之中。
尖岩村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浒,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再接再厉,善做善成,为保护密云水库这一盆净水大力推进休闲产业发展,做到一手护水、一手富民,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期,尖岩村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精品民宿、带动普通民俗,打造一村一景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只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美丽乡村铺就干净、整洁、有序的基本底色,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尖岩来体验休闲旅游。通过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坚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尖岩村全面振兴插上生态、休闲旅游的绿色翅膀。
最终,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用实际行动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谢谢大家。
-
主持人
谢谢王淑平书记的介绍,下面请媒体朋友们提问,提问之前首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
记者
中新社记者:请问阎晓军老师,北京为什么要推行“田长制”,以及它的背景是什么?谢谢。
-
嘉宾
阎晓军:首先,感谢您对我们“田长制”工作的高度关注。您提的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推行“田长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最严格耕地保护要求的重大举措。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我们国家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我们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经济工作会也是突出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也明确要求,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去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陆续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文件,也是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第二,推行“田长制”是我市层层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的具体行动。我们北京市基本农田的面积占全市市域面总集的6%,低于国际水平,也同样低于国内的大中城市的水平,可见北京市农田在国土空间中显得非常的宝贵,所以保护农田刻不容缓。在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山、林、草有林长制,水和湖有河长制,田的保护管理也是需要创新机制,借鉴河长制、林长制经验,推动建立“田长制”,就是要通过落实党政同责、层层压实责任,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上,我们要动真格的,要见到实效。
第三,推行“田长制”要认真执行全市总规的现实的需要。全市总规明确全市的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全市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万亩,农田成为我们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之后的第三大空间,这个空间在城市运行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多功能性的作用。比如城市的鲜活农产品的应急供应保障。比如服务生态安全。比如传承农耕文化,还有防灾避险等等。所以,实施城市总规必须要严格落实农田保护面积,不仅要落实好农田保护面积,还要全面进一步提升农田的生产生活生态的综合效益,以此来造福全市的老百姓。
我想我的回答就是这些。谢谢。
-
记者
《农民日报》记者:我想给王淑平书记提一个问题。据了解,尖岩村是曾经的低收入村、“软弱涣散村”,如今实现了这么大的转变,一定是经过了很多努力和具体工作,能不能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经验和做法?谢谢。
-
嘉宾
王淑平:刚才的提问也是体现了我们尖岩村在近几年来发展取得的成绩。尖岩村的的确确是从2011年一直到2013年三年当中,连续被认定为“软弱涣散村”,也是2016年我们溪翁庄镇唯一的低收入村。为什么从2017年到现在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拿了七八块全国、全市的奖牌?那的的确确离不开党建的引领。当然,这个引领需要一个过程。
我想,对待村民和百姓,第一,我的体会就是你要为村民办实事,办实事当中,我记得在2015年请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到我们村调研,调研中因为尖岩村是1958年整建移民村,搬到新村之后都是1958年的小房子,石头房子,一到防汛的时候,危险比较大。我们结合搬迁政策,给村子里96户1958年的房子做了一个翻建,翻建房子当中的确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我们村民一辈子盖不起房子的,给他们盖上了新房,按照休闲旅游的特点住进了新房,大大提高了支部的威信,把我们村民手里没有钱、没有经济来源的,给我们解决后顾之忧的问题,树立了我们党支部的威信。
第二,产业发展方面。尖岩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借着红色文化的特征,打造了一村一品的栗子宴,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的确确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现在我们100多户办起了民俗,我们有40多户收入比较好,20多户办起了精品民宿,这都是对尖岩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就业帮扶。把我们一些40、50闲置人员中,既热爱工作,也有能力上岗的人选拔出来,共有50多名优秀人才进行保水和环卫工作。
第四,政策帮扶。没有劳动能力的实现应保尽保,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最后,那些入低保够不上条件的怎么办?我们党员干部代表帮扶,这样就形成了网络式的、个个都有帮扶的任务,让我们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有一个指望。
近几年,在各级的领导大力支持下,实现了移民政策、人居环境政策,所有政策应用尽用,我们一环也不放松。尖岩村虽然得到了很多荣誉,但是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我们虽然是脱低,但是没有脱策,我们也没有脱掉重要的任务,还在帮扶那些没有能力的。
现在尖岩村在环境整治方面,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改善,在这里也感谢各位领导对尖岩村的支持,也感谢各位媒体宣传报道尖岩红色文化和移民文化。谢谢大家。
-
记者
人民网记者:请问门头沟清水镇的崔书记,刚才您也介绍了,我们清水镇发展精品民宿,带动了村民的收入的情况,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清水镇是如何依托生态优势来发展精品民宿,推进乡村振兴的?谢谢。
-
嘉宾
崔兴珠: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门头沟区委区政府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完善帮扶政策,以及搭建合作平台上下功夫,推出了我们全市首个地区性的精品民宿品牌“门头沟小院”,清水镇以高质量打造“门头沟小院”这一田园综合体契机,我们着力推动了两山理论在清水的生动实践,目前全镇已建成了82套清水民宿,2020年实现总收入336.4万元,带动了6个村140余户,实现了增收致富,户均都增收了7400余元。应该说,我们重点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工作。
第一,坚持高位统筹、集成用好帮扶政策。在这个期间,我们用好了我们区里精品民宿3.0版手册的政策,同时用好招商引商平台,我们共促进了9个村与社会企业达成了合作。
第二,坚持精品为导向,示范打造品牌项目。比如梁家庄村的创艺乡居民宿这一示范项目,应该说从一开始就引领民宿企业在设计、运营和服务等环节加强精品意识,树立精品观念,在“门头沟小院+”的设计大赛中,清水镇有5家民宿获得了设计大赛奖,有9家民宿获评了星级民宿称号,2020年7月17日蔡奇书记到清水镇梁家村调研,对我们民宿项目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三,坚持生态富民,深化村企合作模式。以我区六个一批帮扶政策为牵引,我们通过土地租赁、集体分红、转移就业等方式,探索出符合清水特色的村企合作模式,如北科建集团在梁家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北京梁家庄创意乡居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精品民宿项目让村集体占股51%,享受股份分红。再比如朗诗集团与小龙门村合作的保底分红模式,我们流转了24户20宗集体宅基地开发民宿,应该说,第一期宅基地的租金达到了143万元,已发放户到位,平均每户增收高达1.2万元。
通过以上几种工作,应该说清水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上初见成效,清水339平方公里的山场里的山更秀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村更美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增强了,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有时间、抽时间莅临清水指导我们工作。谢谢大家。
-
记者
《北京商报》记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您能结合大兴区功能定位谈谈大兴区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吗?
-
嘉宾
郑小毅:谢谢您。在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大兴区被授予了“三区一门户”的功能定位,这个定位决定了新国门形象看大兴,这对于我们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机场所在的区域被乡村环抱,未来新航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离不开美丽乡村的绚丽背景,离不开周边乡村的同步现代化。为此,我们区从2018年开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的,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我们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安排了专项资金,并先后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攻坚战和歼灭战,严格执行了月调度、巡查、打分、排名、曝光、约谈等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机制,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以村两委党员为中坚力量,将整治任务分解到岗、责任到人,同时不断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到村庄环境的整治中来,做好门前“三包”有效落实了长效管控机制。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区在农村私搭乱建的拆除、乱堆乱放的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以及厕所革命等方方面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容村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开始大兴区的环境是全市倒数第一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被中央农办评为全国农村清洁行动先进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既要立足当下,又要兼顾长远,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下一步,为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巩固整治力度,拓宽清理范围,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庄环境的常态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造具有北京特色、首善标准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在此,也感谢媒体朋友多年来对大兴的关注关心以及宣传报道,希望媒体朋友多去大兴,进一步了解大兴,关注大兴,宣传大兴。谢谢各位。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我更关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相关情况,我想把这个问题提给康森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它的突出特色和重点任务是什么,目前的编制情况又是如何?谢谢。
-
嘉宾
康森:谢谢《北京日报》记者的提问。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有关工作情况。
第一,编制的情况,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作为编制的实施主体,高度重视这个事情,我们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班和专家咨询委员会,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去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汇集了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规划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蓝图。
第二,我们现在“十四五”的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大体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色:一是突出“融合”。落实北京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发展方略,做好城乡互补这篇大文章。二是突出“守住”,就是守住农业的基本盘,重点发挥好农业农村在应对风险挑战当中的战略后院的作用。三是突出“实施”。我们这版的规划密切跟2018年版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衔接好,重要的任务都要做量化、细化、项目化、具体化的要求。四是突出好“衔接”。落实好全市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同时对表新的总规,做好和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对接。五是突出“接地气”,我们这版规划努力做到任务和指向明确,语言要平实易懂,农民朋友要看得懂、看得明白。
第三,我们这版实施规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守住农业的基本盘,在保面积上要严守150万亩的永久基本农田和166万亩的耕地保有量的底线。要明确“五个百万”的农业生产的规模布局,在保产量上,重点抓好稳产和保供。到2025年,目标是粮食只增不减,蔬菜和生猪的自给率分别要提升到20%、10%。二是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的支撑。我们立足于建设农业中关村,服务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在现代种业方面打造种业之都,要当好种业翻身战的先头部队。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要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不断地提高农业的科技的进步贡献率。三是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规划好、建设好乡村,分类推进“三区四类”村庄建设,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要接续推进百千工程,培育一批乡村振兴的样板,要守护好乡村绿色生态空间,清洁农业的生产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四,建设善治乡村。就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健全第一书记的选派机制,要构建现代乡村的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的实践,推进法治乡村的建设,提高德治水平。同时,也要提高乡村治理和信息化水平,强化乡村治理的效能。
第五,促进农民的持续、稳定的增收。一是帮扶增收,要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的专项帮扶行动。二是挖潜增收,完善农业补贴的政策,支持乡村的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就业增收,实施农民的充分就业工程,实现零就业家庭的动态清零。四是通过社保增收,完善各类的养老保障待遇的正常的调整机制。
第六,深化改革。这里面我们要研究和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重大政策,还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要落实好“点状供地”政策,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来强化乡村振兴财政方方面面的支持。
目前,这个规划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即将印发和实施,届时欢迎大家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谢谢大家。
-
主持人
谢谢康森书记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向我们来介绍北京市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三农”工作的情况,并且回答了我们媒体记者多个问题。会后大家如果有进一步采访需求,也可以联系我们。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