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叶昶: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是系列主题发布会的第二十四场,主题是:海淀区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近年来,海淀区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培育聚集一流人才、一流企业、一流产业,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领跑姿态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新质生产力示范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贡献海淀力量。
为向大家更好介绍海淀区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成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
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 李俊杰先生
海淀区委副书记 杨仁全先生
海淀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 岳立先生
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 唐超女士
各位发布人将向大家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先生发布海淀区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新质生产力示范区的情况。
-
嘉宾
李俊杰: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衷心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注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和对中关村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区域功能定位,抢抓机遇、砥砺前行,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首都发展全局中发挥了海淀作用、展现了海淀担当,在市政府绩效考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中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当好“压舱石”
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早谋划、早部署、常调度,有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支撑和引领首都发展的作用持续增强。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淀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增长,年均增长7.18%,先后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由2012年的4010.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1020.2亿元,2022年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与此同时,海淀区经济总量在全市的占比也不断提升,由2012的21.1%提升至2023年的25.2%。2016年以来,海淀经济总量和对全市经济贡献连续8年位居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4.7亿元,增长6.6%,全市占比26.4%。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类型看,服务型经济特征进一步稳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0.05:13.08:86.87调整为2023年的0.01:7.36:92.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484.2亿元增至2023年的10207.8亿元。从行业类别看:主导产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和工业等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64.7%提升至2023年的81.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撑作用显著,2023年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7%。
三是发展方式深刻转变。坚持减量发展,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地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31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5.5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1.8万美元提升至2023年的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2023年较2012年分别下降68.9%、68.8%。
二、聚焦示范引领,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当好“核心区”
我们以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目标,以优化创新服务体系为主线,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全面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
一是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显著提升。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国家实验室匹配40万平方米空间并服务保障其核心业务开展;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东升大厦等空间入驻集聚,全区现有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52家,全国占比19%。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统筹推动量子院、智源研究院、微芯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构建创新矩阵,产出了“悟道3.0”系列大模型、长安链3.0等一大批重大成果。持续推动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联合高校院所推进5个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已转化落地项目41个,完成验证69个。
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通过绘制产业图谱、做强服务团队等方式,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发展高地。在建设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方面。我们着力实现人工智能占先发展,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3500P算力已部署到位;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扩展至海淀,数据运营平台已汇聚数据集超140个、总量超700TB;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概念并正式启动建设;成立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携手14个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目前,全区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约1300家,占全市七成;通过备案的大模型57款,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方面。我们加快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发布23个产业服务平台,成立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心,落地9个医疗科技场景应用项目。我们着力做强集成电路产业,已聚集企业超200家,数量占全市一半以上;集成电路设计园二期先导区开园运营,可提供空间3.5万平方米,并具备10万平方米空间扩展能力。在培育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方面。我们发布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部署六大行动;支持成立商业航天创新中心,加快建设28.6万平方米的卫星小镇。目前,已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科技服务、医药健康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未来5年力争在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领域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强化先行先试。推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举措全部落地见效,其中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正式开关运作,首票保税研发货物顺利入区通关,首批8家企业入驻。此外,我们积极研提了新一批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改革措施建议。强化政策体系构建。出台“创新发展16条”“科技中小企业15条”“创新平台15条”,以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支持政策。强化产业空间统筹。梳理谋划产业空间布局,深挖南区9万平方米存量空间潜力,在北区布局建设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医谷等特色产业园。强化金融服务。成立服务企业上市发展培育基地3个,现有上市企业超260家;设立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续贷中心,着力破解创业企业发展难题;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揭牌,为科创企业提供并购贷款、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款;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一期累计支持项目56个、投资超47.44亿元,二期已正式发布、规模50亿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不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启动全市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发明专利授权量、PCT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分别增长10.9%、14.7%、14.5%和20.9%。强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双创”工作连续7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4家、全市占比39.1%。
三、聚焦人民城市理念,在北京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当好“关键地区”
我们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推动美丽海淀建设,持续优化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区域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鲜亮,城市宜居水平不断跃升。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连续9年保持城六区最优,2023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90天,分别较2013年下降67.3%、增加136天;8个地表水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市级考核要求;土壤环境质量始终保持良好。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六大片区水系循环水网全部建成,日均补水量达42万立方米,全区水面面积增至278公顷;我们深入推进“水清岸绿”行动,累计治理河道58.55公里,滨水慢行道路达79.3公里。
二是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拓展。围绕打造“一屏两心,多廊多点”的空间布局,全力打造“森林里的中关村,公园里的科学城”,实施了以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打造出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亩园公园等一批特色公园,建成绿道252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5.56%,位居城六区之首;现有公园121家、数量全市最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3平方米,较2012年提高1.05平方米。
三是环境建设管理深入推进。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探索实施片区融合更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有效提升片区整体品质效益,打造了清河沿线、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一批城市活力空间。着力打破空间阻隔。辖区内护栏、围挡和防爬刺“应撤尽撤”,并在5个街镇试点全面撤除围墙、围栏、围挡,对确需设置的部分施工围挡,制定了设置导则;启动基础教育学校围墙统一替换为挡水墙+透亮栏杆专项行动;稳步推进隔声屏拆除改造工作,进一步净化视觉空间;统筹推进通信架空线、电力架空线入地,已分别入地470公里、16.05公里;在已打造出89个“无界公园”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公园入口和便道,入园便捷性显著提升。全力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在曙光街道全域和海淀街道万柳地区开展花园城市示范街区建设;大力开展城市彩化,积极推进40条城市画廊、28个城市花园、72个城市丽角项目建设,打造出六郎庄公园等5处油菜花海、北坞公园等6处京西稻田特色景观,海淀公园现实版“莫奈花园”成为市民游客打卡新地标;积极探索公园绿色场景,融入多元业态,海淀公园咖啡厅、长春健身园森林驿站投用。强化一体化改革。自今年9月1日起在上地街道试点实施公共空间城市管理服务一体化工作,整合区域公共空间服务资源,打破以往同一区域多个作业单元传统作业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先生的发布。
下面,有请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先生介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相关工作情况。
-
嘉宾
杨仁全:各位媒体朋友,近年来,海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秉持“围着基层转”工作理念,推动“共建美好家园”,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努力交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答卷。
一、聚焦关键环节,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海淀在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中持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创新路径、有效方法,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去年主题教育期间,针对“接诉即办”工作中凸显的治理难题,海淀区委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这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海淀的生动实践,也是海淀落实基层民主协商的具体体现。同时,为更好地解决基层资源不足的问题,今年4月,海淀区委常委会研究制定了带头落实“围着基层转”的十项工作措施,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针对基层动员能力不足、群众参与不够等问题,近期我区又实施了“共建美好家园”行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村)治理能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村)建设,推动“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围着基层转”工作要求在基层落地实践,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丰富完善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力争以海淀高水平基层治理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当先锋、做贡献。
二、坚持实绩导向,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
海淀区切实将机制创新融入基层自治共治,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海淀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各社区(村)普遍形成以社区(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是议事协商理念进一步树立。健全完善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大家商量着办”机制,实现议事协商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完善“商量”流程、创新“商量”形式,形成各级党组织普遍运用“大家商量着办”的生动局面,以友好协商解决矛盾诉求,努力实现“社区的事儿大家定了就能干”,形成基层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三是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全面践行“围着基层转”工作理念,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协作,统筹推动文化、教育、健康、数据服务、养老、法治、安全、美化等政策资源下沉至社区(村),深入开展“八进社区(村)”行动,推进了学院路街道耕读田园会客厅、海淀街道社区邻里中心、永定路街道太平路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资源下沉融入基层治理的示范项目,以具体任务推动政策、资金、服务等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群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序衔接行政管理和基层自治共治,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参与深化转型,加强社会动员,拓宽参与渠道,打造了永定路街道“石榴树下”街坊议事厅、北下关街道红柳会客议事厅、曙光街道“治理合伙人”等形式多样的平台机制,提升居民参与热情,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五是破解难题能力进一步提升。让广大居民有更多、更深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聚焦居民关注的物业服务、停车秩序、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领域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针对物业服务“老大难”问题,制定《关于全面提升海淀区住宅物业服务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海淀区住宅物业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全面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提高居民满意度。针对社区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动各街镇精准把脉,创新开方。八里庄街道部分失管老旧住宅楼因漏雨导致外墙开裂和墙皮大面积脱落,被居民称为“癞蛤蟆”楼,街道启动主动治理机制,“一楼一案”推进施工,最终使灰土旧楼焕然一新,居民纷纷点赞。西三旗街道打造“中央厨房+社区助餐服务网点+配餐/送餐入户”多层次社区养老助餐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步行可及的助餐服务,妥善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
针对“接诉即办”工作,海淀区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宗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树立狠抓解决的鲜明导向。2024年1-8月,我区共承办群众诉求119.4万件,诉求响应率保持100%,解决率由去年的93.49%上升至97.74%,满意率由94.97%提升至97.99%,考核成绩稳定在全市前列。在实践中,我们积极践行“围着基层转”要求,加强区级政策、服务供给保障工作,畅通提级响应渠道,实施“零诉社区”激励措施,让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上。我们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充分发挥“大家商量着办”机制作用,冬病夏治房屋漏雨和供暖等重点民生问题,推动完成58个民生主动治理项目,啃掉了一些难解决难协调的基层治理“硬骨头”,60余个小区4万余户群众受益,部分重复诉求、集中诉求重点社区成为“零诉社区”。我们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治理,做实“吹哨报到”“每月一题”工作,构建高效协同的诉求办理体系。74家单位“吹哨报到”1.3万件,各部门协调联动解决了一批环境秩序、施工、物业、停车等治理难题。“每月一题”统筹推进,行业部门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旅行社管理等多个“一题”诉求解决率100%,成效显著,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增强使命意识,持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优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海淀区将深化推进“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深入践行“围着基层转”理念、凝心聚力“共建美好家园”,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一是在持续构建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健全完善街道(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社区(村)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加强相关部门的工作协同,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有效整合力量,提升工作效能。
二是在有效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推动健全街道(镇)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街道(镇)服务管理力量,建立社区(村)事项准入制度,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推动资源、服务、管理等下沉基层。进一步丰富“双报到”工作载体,引导各级各类行业部门、“两企三新”组织和政府机关党组织向属地社区(村)有效报到。推动驻区单位向社会开放共享运动场地、停车空间、特色服务等各类资源。推动社区与小微单位的协同联动,主动搭建养老服务、洗衣理发、小修小补、物流配送等便民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普惠、优质、可及的服务。
三是在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力量上下功夫。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健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制度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组织全区高校共同实施“海?青”社区行动计划,引导青年群体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开展新就业群体“全城+全程友好”行动,持续打造“友好园区”“友好社区”等各类场景,为快递员、外卖员等提供暖心服务,充分调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实现“双向奔赴”。
四是在科技赋能共享智慧治理成果上下功夫。立足海淀区位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及APP、小程序等线上方式,整合服务资源,畅通社会参与渠道,通过数智化手段推动基层治理减负增效。试点打造面向基层社区工作者的“社易智”智能助手,收集整合居民诉求支撑未诉先办。启动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建设,推动实现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下沉,强化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理念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海淀区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继续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群众诉求驱动治理变革、以机制创新激发治理活力,夯实稳定团结积极的社会基础,助力托起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建设的美好明天,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贡献海淀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先生的发布。
下面,有请海淀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岳立介绍海淀区发展、改革工作成效和“1+6”文件制定情况。
-
嘉宾
岳立:各位记者朋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有关情况。海淀区发布了《海淀区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实施方案(2024—2027年)》和6个相关的文件,简称“1+6”文件。
一、编制背景
2019年、2021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强调中关村要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
今年以来,尹力书记和殷勇市长多次调研海淀,对海淀提出了“五个作示范、五个当先锋作表率”的要求,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在今年中关村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明确“到2027年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海淀的指示要求,海淀区起草“1+6”文件,经过深入广泛讨论、征求意见、形成共识,并经区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作为下一步我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二、总体考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成果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淀新实践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突出思想引领,坚决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北京的指示作为行动指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关于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指示要求,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海淀生动实践。
二是突出使命担当,坚决担当好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和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大责任。以服务科技强国战略为牵引,认真对表《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部署的任务安排,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海淀力量。
三是突出改革创新,切实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的改革部署上率先示范。始终贯穿改革主线,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改革举措,争取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中当先锋作表率。
四是突出落地见效,更加注重“1+6”文件的实施成效。“1”是统领性文件,明确了施工图和路线表。同时为抓好落实,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围绕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行先试改革、文化赋能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建设等配套了6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136条任务措施,其中先行先试38条。
三、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总体要求,明确了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二板块主要任务,实施原始创新策源、企业能级跃升、人工智能引领、先行先试改革、人才高地建设、空间统筹优化、产城深度融合、创新文化赋能等八大行动,部署了35项重点任务。第三板块保障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关于发展目标。锚定我国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7年率先基本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领先的产业发展高地、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国际一流的高品质典范城区。到2035年实现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球领先,成为国际一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标杆。同时,提出了具体发展指标,到2027年,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高能级创新平台突破20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7个,万亿级企业实现突破,独角兽企业突破60家等。
二是关于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阵地。特别是要发挥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释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效能,加快攻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海淀力量。
三是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构建“1+X+1”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中第一个“1”就是要全力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后面的“1”就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既要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又要强化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中间的“X”就是要加快发展海淀优势显著、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四是关于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发展堵点难点,强化先行先试改革,营造国际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重点要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数据改革综合试验区;加快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建设,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海淀服务”品牌,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构建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营商环境新格局。
为了强化“1+6”文件落实,我们正在推动重大任务(项目)、重大改革举措清单的落地落细,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海淀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岳立先生的发布。
下面,有请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女士介绍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建设相关工作情况。
-
嘉宾
唐超: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非常感谢大家对于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关注。
海淀区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基础最好、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海淀区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有21家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拥有一批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人工智能学者1.23万人、占全市超80%以上,人工智能领域AI2000全球顶尖学者101人,占全市80%以上。海淀区已基本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集成应用在内的全产业链部署,通过备案大模型57款,占全市七成、全国近三分之一。2023年,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优秀集群。
资源所在也就是责任所在。当前,海淀区按照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部署和全市统筹安排,正在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重点聚焦算力、数据、技术、应用、生态等方面强化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占先发展,积极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布局。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目前3500P算力已经部署就位,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提供服务。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在海淀揭牌,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语料中心和数据运营平台,创新全流程数据运营管理机制,汇聚高质量数据集超150个,多措并举促进数据开放共享。
二是推动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与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上加强合作,做好承接和创新示范。区内清华、北大等高校和智源院、通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理论探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全球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以及“太极-II”光计算训练芯片等一批原创成果。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攻关,涌现出抖音豆包、百度文心、快手可灵、智谱GLM-4、月之暗面Kimi、百川Baichuan4、生数Vidu等一批国内领先的基础模型和头部应用。
三是积极打造标杆应用场景。发布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加速器。积极推动大模型在教育、医疗、政务、文旅等公共领域落地,探索科研公关、医疗辅助诊断、工业制造检测、金融合规等试点应用。同时出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搭建具身智能创新平台,加快“脑-身”一体协同联动;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新药研发、材料设计等领域应用,加速赋能实体经济。
四是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加强政策、人才、资金、空间等创新要素供给,建立“全链条”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和29个街镇协同覆盖的服务企业机制,打造全生命周期人工智能专业孵化体系,建立标杆型孵化器,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设立两期总规模100亿元的科技成长基金,打造“母基金+成长期直投基金”的投资矩阵,持续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项目投资供给。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首批打造五道口、北大西门、中关村西区、清华科技园等4个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成立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并积极利用中关村论坛、智源大会等国际平台,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和产业合作的桥梁。
五是率先建设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实践探索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街区发展,用大模型思维建设会学习、能思考、有温度、可进化的超级城市智能“生命体”。在中关村科学城南部具备顶级人工智能资源、国际互动最紧密的53平方公里范围,集中打造“两区一带多点”格局,即五道口、大钟寺2个先导区,一条京张遗址公园创新交往带,以及北大西门、学院路、知春路若干创新片区。近期即将亮相东升AI小镇会客厅和“百年京张 AI潮生活”活动,增强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感和体验度;年底还将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实现软硬件协同环境同步建设。
下一步,海淀区将持续加强区级政策和资源要素供给,打造更加优质、开放、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统筹推动人工智能算力供给、数据支撑、大模型落地、场景应用、生态优化,做强新质生产力引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女士的发布。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我们关注到一组数据,海淀每年在读高校学生超过40万,入学的新生也超过10万,请问海淀区对于服务和吸引这些青年群体有哪些举措?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们有请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先生来回答。
-
嘉宾
杨仁全: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海淀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开拓创新、接续奋斗。在9月21日2024中关村开学季主场活动上,海淀区首次以城市之名迎接来自37所在区高校的海淀“新”青年,区委书记张革以“海淀青春辅导员”的“新”身份,面向近千名高校学生代表发布了《海淀城市“简历”》和《海淀区关于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措施》,用“海淀‘扩列求加’,青春有你,我们一起‘养火花’!”等“潮言潮语”向青年发出邀约,以讲述一堂“大思政课”的方式,开启了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序幕,在台下的高校学生代表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海淀区青年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我们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把新时代海淀发展置于国家战略和首都大局中谋划,出台了系列措施,更好的服务青年的发展。为促进海淀高质量发展和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海淀区以“青春向海淀,有AI有未来”为主题,全面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这里的“AI”既代表人工智能,也谐音“爱”,体现海淀区对青年的关爱。
我们把青年作为率先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具体来说,我们将着力从五方面打造青年引领、AI赋能的现代化高品质未来之城:
一是打造向上向善的青年文明之城,增强海淀“青引力”。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打造海淀“行走的思政课堂”,强化“红色双螺旋+”党建,塑造“海淀青年”品牌,引领青年挺膺担当。
二是打造追梦筑梦的青年创新之城,澎湃海淀“青动能”。
实施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启研”计划,打造人工智能人才特区,设立人工智能青年基金,实施“薪火共燃”“海英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三是打造好学乐智的青年成长之城,开掘海淀“青源力”。
实施“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服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台定向选调政策,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青年终身学习环境。
四是打造宜居宜业的青年乐活之城,提升海淀“青和力”。
出台进一步促进和稳定就业若干措施,实施“企航计划”,建设一批“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优化保障性住房布局,升级打造潮流时尚的青年消费业态,营造充满活力的青年活动场景,服务青年高品质生活。
五是打造共享共治的青年开放之城,绽放海淀“青活力”。
畅通优秀外国留学生在京创新创业渠道,优化国际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打造一批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商圈、园区,实施“海·青”社区服务行动,助力基层治理,共建美好海淀。
我们诚挚地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来到海淀、扎根海淀,在海淀这片“城市友好、青年有为”的热土上,用青春和智慧书写海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和城市一起阔步向未来!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您的关心!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杨仁全先生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北京商报记者:您好!近期“海淀很潮”火爆全网,也引起了社会对海淀时尚消费环境的关注,请问海淀近年来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布局值得我们期待?
-
主持人
叶昶:谢谢,这个问题我们有请海淀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岳立先生来回答。
-
嘉宾
岳立:感谢记者朋友对海淀时尚消费的关注,我们最近发布的“海淀很潮”宣传片,展示了海淀的一些时尚消费场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认同。海淀作为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任务的“主承载区”之一,近年来,我们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以科技创新带动消费转型升级。海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2023年区域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其中数字经济占比高达53%。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海淀区消费应用场景不断转型升级。深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探索建设智慧商圈、智慧书店,推广虚实交互体验、非接触式服务等应用,推动数字博物馆、展览馆等业态加快布局。打造“硬科技”嘉年华等科技产品首发首秀平台,培育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中关村壹号等2个全球首发中心,2021年以来全区共引入首店279家。
二是以商圈提质升级丰富消费供给。深入开展“一圈一策”商圈品质提升行动,公主坟翠微、五道口购物中心、清河万象汇完成商业改造;加快建设大型商业设施,三年来,悦界商街、西三旗万象汇、五棵松万达广场、西北旺万象汇等大型商业设施陆续开业,极大丰富了我区高品质商业供给。下一步我们将以提升消费能级为目标,加快推进中关村广场、当代商城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持续加大区域高质量商业空间供给。
三是加快商文旅体融合提升消费活力。依托区域优质资源,持续打造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卫星厂科技园区商街等“小而美”的特色消费街区。推动“畅春新园”科技文化会客厅建设,推广三山五园等系列文创产品,推出“海淀有礼”文创品牌。繁荣赛事经济,前几天在海淀举办的TNF100越野跑吸引了一万余名运动健儿踊跃报名,首届“海淀马拉松”也将于10月鸣枪开跑,我们将持续提升赛事商业化运营水平,促进赛事对住宿、餐饮、旅游等产业带动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四是推进便民服务圈建设增添生活烟火气。以“大院+”“文化+”多元复合利用模式,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比如在青龙桥街道,通过整合便民服务、社区养老等服务力量,建立7支服务队伍,打造“便民生活圈+志愿服务圈”双圈模式,成为大院大所建设便民生活圈实践途径。在上地街道,我们结合居民需求和空间条件,在南区便民生活圈融入文化场景,新建上地街道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并免费对所有市民开放,成为学生、市民阅读学习的首选场所。
面向未来,海淀将继续打造更加优质、开放、国际化的消费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海淀发展和消费。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岳立先生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人民网记者:谢谢主持人。我关注到近两年的经济数据,海淀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1万亿。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请介绍一下海淀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布局情况?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这个问题我们请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女士来回答。
-
嘉宾
唐超:感谢人民网的记者,感谢您对海淀现代化体系的关注。正如您所说的,2023年海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占到全市的25.2%,首都经济“压舱石”地位持续显著。也是为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近期海淀区提出加快构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彰显海淀特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X+1”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那我们第一个“1”,是指发挥好人工智能“头雁”作用,赋能千行百业,领航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刚才已经详细发布,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一个“1”,是指以科技服务业为支撑,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和创新资源集聚的能效,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优质企业快速成长。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稳固研发服务优势,做强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领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供给,放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
中间的“X”,其实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刚刚岳立区长发布的《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中提出,到2027年海淀千亿级产业集群将突破7个。其中,持续做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集群优势,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硬科技转型,积极打造自主创新生态。推动医药健康突破发展,聚焦“AI赋能医药健康产业先导区”和“医工交叉产业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打造智医融合的新标杆。同时提升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布局RISC-V产业生态,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EDA企业、整机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商业航天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依托国家队的资源优势,打造“一城一镇多园”的卫星产业集群,形成商业航天领域全产业链条集群。
另外一方面就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优先培育一批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具身智能加速集聚,建设北京具身智能研究院、打造全球首个具备软硬件系统自主设计生成能力的具身智能“大工厂”,谋划“一核多点”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区。在量子信息方面,全面加快量子科技产业化进程,打造全市首家量子科技创新孵化器、首个中关村量子科技产业园,首支量子科技产业基金。同时,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落地应用,规划建设自动驾驶试点示范和商业化场景,积极打造自动驾驶赋能“双智”城市建设海淀样板。同时,加速区块链、元宇宙示范应用,推动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为产业蓄势聚能下好“先手棋”。
面向未来,海淀区将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构建“1+X+1”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全球领先的产业发展高地。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唐超女士的回答。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的海淀专场发布会。也请各位记者继续关注北京市“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大家如果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和我们联系。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