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叶昶: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是系列主题发布会的第二十三场,主题是:东城区高质量发展成效。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展示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东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全力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推动新时代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为向大家介绍东城区高质量发展成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
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 周金星先生
东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华伟先生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徐永胜先生
建国门街道站东社区居民 汪维信先生
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刚先生
各位发布人将向大家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 周金星先生介绍东城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
嘉宾
周金星:主持人好!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发布会。首先,我代表东城区委、区政府,向关心支持东城区发展的媒体和市民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东城、宣传东城,帮助我们讲好东城故事。
再过四天,我们就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就在位于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隆重举行,从那个时候起,东城这片红色热土就一直与新中国共命运、同奋进。75年来,东城始终坚持政治立区,自觉置身于首都发展大局,在弘扬核心区使命价值中展现忠诚担当,以首善标准建设好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和宜居福地。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东城区考察,对核心区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征程上,东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崇文争先”,创新写好“六字文章”,改革深化“六力提升”,走出了一条疏解减量、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十四五”以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稳中向好。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74亿元,全口径税收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突破了1000亿元和200亿元,均位居全市第四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4万元,位居全市第三位。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东城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都为先”“以都为最”,全面提升政治保障力。
始终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坚持以“城”的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以“都”的功能牵引带动“城”的发展,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持续增强首都功能综合承载力。
我们全力服务保障重大活动。自觉担起“正阳门下、金水桥边”的政治责任,圆满完成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保障任务,常态化的保障机制日益成熟完善,政治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我们全力服务驻区中央单位。加强央地常态化交流,开通了一站式办理的绿色通道和服务窗口,累计受理服务事项8400多项,接件答复率100%。我们把注塑业的转型提升与人才公寓建设结合起来,创新打造“紫金公寓”,解决了中央单位青年人才的居住需求。“四个服务”工作连续两年在全市位居第一。我们全力营造优良政务环境。持续推进长安街沿线(东城段)及纵深环境品质提升,实施了6大领域、100项环境提升任务,直管公房简易楼完成腾退,东华门大街全线环境升级,东单公园实现了无界开放,长安街纵深政务交通更加顺畅。实施北京站周边一体化环境整治提升,腾退恢复广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重塑了典雅大气的首都“迎宾门”风采。我们全力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聚焦“主场外交”需求,打造了时间博物馆等10余个“小而美”“雅而秀”的高层级外事活动场地,把53处区级外事接待场所串珠成链,形成特色主题参访路线。举办了“故宫以东”驻华使节感知北京东城行等活动,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首都核心区的首善气象。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精细治理,全面提升环境亲和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和“留住乡愁”的嘱托,把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提升与居民生活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做足做实“绣花功夫”,绘就舒朗宜居城市新画卷。
我们坚定有序实施核心区控规。紧扣“两轴、一城、一环”城市空间格局,启动实施两轮控规三年行动任务,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覆盖全部81个街区。率先开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规范化管控,守护好老城传统风貌和历史肌理。攻坚压减在途项目建筑规模15.5万平方米,实现减量30%,让核心区进一步“静下来”。我们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累计拆除违法建设120多万平方米,完成区域性市场疏解提升21个,实现了天坛医院整体搬迁,4657户居民通过申请式退租改善了居住条件。改造升级商务楼宇110栋次,盘活产业空间超过50万平方米,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30强”。我们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了雨儿胡同等13条“北京最美街巷”、国子监街等45条不停车胡同,数量都居全市首位。主动“留白增绿”,建成90个口袋公园,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9.2%,让群众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改造提升后的崇雍大街、朝阳门南北小街与平安大街(东城段)、朝阜路(东城段)一道,在长安街以北形成了“两纵两横”健步悦骑林荫景观大道。我们系统推进城市更新。皇城景山三期作为全市首个“片区综合性更新”试点,统筹文物修缮、风貌保护和产业导入,开展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整院退租200个,惠及居民2476户。我们在东四片区打造“国风静巷”,重现“天棚鱼缸石榴树”的胡同风情;前门东区开展一体化城市更新,全球首家开放式胡同四合院酒店——前门文华东方酒店已经在今年9月精彩亮相;西总布片区推进“针灸式”更新,“共生院”变身为“时空集美术馆”,越来越多的胡同居民过上了现代生活,老城区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是坚持“以文化城”“文城一体”,全面提升文化影响力。
东城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富集,一砖一瓦皆是故事,一步一景见证历史。我们深入落实“文化强区”战略,坚持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并举,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我们充分发挥中轴线申遗保护主力军作用。前不久,北京中轴线历时12年申遗成功,成为第4处位于东城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占到了全市的一半。中轴线15处遗产点位中,有12处都在东城,我们先后完成了皇史宬、太庙等重点文物的腾退,恢复了遗产点的历史格局;攻坚整治沿线超高建筑,畅通了中轴线景观视廊;同时还完成鼓楼、正阳门箭楼等重点文物的修缮,全方位重塑中轴线的壮美空间秩序。我们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活化利用,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生。其中,梅兰芳旧居打造为艺术中心,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成为红学文化的打卡地,钟鼓楼变身为沉浸式数字光影新“秀场”,前门的颜料会馆变为“小而雅”的演艺新空间,韶州会馆、石埭会馆重焕新姿,成为京地交流互鉴的“文化长廊”。我们以首善标准助力北京文化论坛精彩呈现。作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主题,连续三年在东城举办,向世界发出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最强音。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论坛致贺信,为我们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指明方向。今年,我们再次高标准保障论坛成功举办,联动40余家文化机构推出“东城文化月”等60项特色活动,充分彰显了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我们不断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区现有37家博物馆、40个剧场、190家实体书店,“美后肆时”“27号院儿”等公共空间成为居民身边的“城市文化会客厅”。中国儿童戏剧节、全国话剧展演季、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等活动擦亮了“大戏东望”品牌,每年5000多场优质演出轮番上演,让每个来到东城的人都能够享受到文化盛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不断探索文化引领新范式,绘就文化惠民新图景,赋能文化产业新业态,全力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
四是坚持组团牵引、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区域生产力。
东城空间资源有限、十分宝贵,我们坚决落实功能定位要求,聚焦做“白菜心”,厚植营商环境沃土,深耕细作优势产业,做优做强产业组团,因地制宜发展与核心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着力提高主导产业发展能级。坚持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金融+总部+科创”成为东城的主要业态。金融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增加值超千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13%,汇聚了摩根士丹利、农银理财等近千家金融机构。数字经济作为新兴力量,核心产业收入超3000亿元,占全区经济比重超过40%。入驻了国网数科、国能数智等央企数字化平台,昆仑万维、中文在线驻区企业推出AI大模型,蘑菇车联成为“独角兽”新星,天翼云等4家企业获评为北京市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文化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年收入也超过了千亿元,去年有5家文化企业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我们首创了文化企业融资“白名单”机制,推出全国首个线上文化金融产品超市,为文化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目前,我们正在重点打造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在故宫周边将形成集中连片的四合院式的产业新空间;王府井区域将建设永不落幕的“戏剧谷”;隆福寺二期将再添10万平方米文化新空间,进一步擦亮老城复兴“金名片”和文化消费的新地标。
我们积极引导“科技回归都市、创新激活老城”。按照“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居宜业”的要求,重点打造8个产业组团,形成380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在东直门交通枢纽组团,沉寂十余年的项目已经涅槃重生,新增6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超甲级的双塔写字楼已率先投用,将打造东城首个“百亿元”楼宇和宜居宜业高端商务综合体。在金隅环贸组团,英特尔科技创新体验中心建成投用,正在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人工智能开放实验室。在永外组团,昔日北京最大的文化用品批发市场永外城,已经变身为数字科技产业园,进一步释放南部地区发展的新动能。中关村东城园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了管委会、国资平台公司和产业运营公司的三方协同模式,国高新企业达到586家、“专精特新”企业181家,地均产出居中关村各分园之首。目前,我们正在统筹整合东城在二环外的10.8平方公里“金角银边”区域,加快建设“科创金三角”,探索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我们努力打造“北京服务”东城样板。突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区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了全程网办,大型活动申办等62个事项实现“一件事”集成。打造全新的“智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24小时服务“不打烊”。“紫金服务”品牌迭代升级到4.0版,已经覆盖到600家重点企业。持续举办“故宫以东 政企会客厅”活动,依托优质文化、教育、医疗资源,为驻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精准服务,助推更多企业在东城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连续五年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前列。
五是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全面提升社会凝聚力。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七有”要求、“五性”需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核心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举全区之力推进重点民生项目。望坛项目作为核心区体量最大的棚改项目,占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涉及5700多户居民,历时十余年攻坚我们完成腾退,目前已有两批4365户居民喜迁新居,剩余居民也将于年底前实现回迁。宝华里危改项目完成居民腾退1100余户,目前回迁楼也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十四五”以来,我们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万多套,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从43.4%提高到74.8%。我们加大优质均衡的教育医疗服务供给。有效应对学位缺口达峰的难题,累计扩增优质中小学学位1.6万余个,获评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打造以北京医院、协和医院为核心的南北2个综合医联体,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我们加强“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服务保障。东城区60岁以上常住人口比例接近30%,老龄化程度全市最高。为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我们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实现49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转型为市场化运营;加快医康养结合,推进社区卫生、养老、助残服务一体化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达到4600张,千人拥有床位数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建成养老助餐点116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8个,有更多老年人乐享“家门口”的幸福晚年。统筹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托位数达到2035个,实现8幼儿就近“入好园、入好托”。我们以接诉即办为抓手深化基层治理。强化以办为先、主动治理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每月一题”“攻百难、解民忧”等专项行动,运用“错题本”机制推动降量提质,今年以来共受理热线诉求23万余件,连续10个月在全市接诉即办工作中排名前列,核心区群众的幸福感更加可感可知,更可持续。
六是坚持党建引领、干字当头,全面提升队伍战斗力。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理念,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我们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高标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组织专题学习培训千余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做强“‘理’响东城”理论宣传教育品牌,“胡同里的红色讲坛”让理论与群众“零距离”,坚决守牢核心区意识形态阵地。我们着力打造高水平干部人才队伍。坚持依事择人、人岗相适,制定在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及时表彰奖励52名“紫金先锋”,2023年度,东城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结果“好”评率位居十六区第一。立足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持续引进“四巷”专业人才,深化央地人才培养合作,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我们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推出“正阳先锋”党建品牌,组织3393个基层党组织、10万余名党员在各项重点任务一线挑重担、当先锋。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金融行业党委、产业组团党委和“专精特新”企业联盟党委,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围绕落实核心区控规等重点工作加强政治监督,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认真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干实事、图实功、务实效在东城蔚然成风。
各位媒体朋友,正阳门下、紫禁之东,古都新韵、未来可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实施意见,以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周金星先生的发布。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
记者
人民网记者:谢谢主持人。我们的问题是:东城区近年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着力点?以及取得了什么成绩和下一步会有哪些亮眼举措?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这个问题我们有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王华伟先生来回答。
-
嘉宾
王华伟:谢谢您的提问,谢谢您对东城的关心。
东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盘活发展资源、激发活力动能。2023年,东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74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历史上首次突破200亿元。经济密度比肩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城市核心区的水平。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产业引领,做强经济发展引擎
正如刚才金星区长所介绍的,东城区坚持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金融+总部+科创”为主要业态,积极引导“科技回归都市、创新激活老城”。
金融业是东城的第一大产业,驻区金融机构已达千家,增加值占全区GDP超过30%。近年来,摩根士丹利新设另类投资和期货子公司,国能工融150亿新能源基金,以及招商公路等REITs运管机构均落地东城,金融业的发展新活力不断涌现。
文化产业是东城的特色优势产业,保利、嘉德等艺术品交易龙头企业,光线传媒、猫眼等传媒影视龙头企业总部都在东城。全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突破千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同比增长17.2%,增速位居全市首位。
数字经济是东城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核心产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千寻位置、煜邦电力等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后落向后地东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以“天工”“中文逍遥”等大模型为代表,形成了以算力、数据、大模型、应用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我们推出了“故宫以东”数字文旅消费地图、数字中轴、环游天地FUNFLY等数字消费新场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扬优势、增动能。充分利用核心区经济特点,发挥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强化金融引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打造文化产业集聚高地,持续释放东城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组团发力,构建产业活力版图
东城区重点打造了8个产业组团,总体量达到了380万平方米,有税收亿元楼宇37座,企业超过4000家,对全区经济贡献超过1/3。其中,东直门交通枢纽组团超甲级写字楼正式运营,吸引了中投公司、农银理财等金融领域龙头企业入驻;金隅环贸组团英特尔科技创新体验中心建成投用;航星园组团正在打造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东北二环、金宝街、东方广场等组团加速提质升级,歌华青龙和永外组团加速土地整理和项目建设,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
我们通过加强空间资源的整合,推动实现紫云配置效率最优、综合效益最大。我们腾出金宝街52号、朝内大街192号等优质行政办公空间用于产业发展,加速“筑巢引凤”,让“黄金宝地”产生“钻石效益”。今年,金鱼池二期西地块项目以25%的最高溢价率成功上市,接下来,东城区还有前门东区、宝华里、西革新里、祈西等四个地块入市,总建筑面积近30平方公里。
下一步,今后我们将立足8个产业组团,深化“银巷”“硅巷”“文巷”“杏巷”——“四巷”建设,统筹二环外的10.8平方公里的宝贵空间,积极打造安定门外、东直门外、永定门外——“三外”科创金三角,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三、内需驱动,激活市场增长潜力
“十四五”以来,东城区年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260亿元以上规模,80余个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隆福文化街区二期竣工亮相,全市首个“片区综合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皇城景山三期项目完成腾退签约,老城更新焕发出新生机。望坛、宝华里项目逐步收尾,回迁居民圆梦新居。第一人民医院异地迁建等项目相继完工,夯实了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基础。千亿级区级项目储备库初步形成,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东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达到1300亿元以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展现出蓬勃生机,“五圈九街”商业格局初步形成,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正在成为世界级文化消费地标。各类首店、旗舰店保持年均100家以上的上新速度,3处市级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三年累计孵化出品牌36个,74家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42家米其林、黑珍珠餐厅等高品质餐饮助力打造美食之都,万人拥有咖啡馆的数量位居全市前列。近年来,先后承办了北京时装周分会场、恢复重启地坛、龙潭两大庙会,前门大街日益展现出国风京韵潮流魅力。就在昨天,第九届“北京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盛大开幕,中轴线VR体验展全国首秀今天正式亮相王府;由王府井集团、京东方、人民创意共同打造的数字艺术中心,也将于10月15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东城区,特别是王府井地区的区域消费活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欢迎大家到现场体验、品鉴、提出意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保民生、优品质、促发展为核心,聚焦城市更新,用足用好政府引导资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储备建设;聚焦文商旅融合,升级改造“五大商圈”,擦亮“东城消费季”,大力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巩固增强经济回升的向好态势。
四、服务护航,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作为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东城区连续五年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列前列。在全市率先实现“证照联办+一照多址”叠加办理、区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全程网办。深化“一门一窗一网一次”改革,推动企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率先发布区级免罚慎罚总体清单,持续降低企业准入准营成本。2019年创建了“紫金服务”以来,我们统筹各类优质资源,迭代更新为企服务内容,不断增进企业员工在地发展的获得感。在上个月召开的东城区第四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们发布了“紫金服务十大行动”,启动了“紫金发展伙伴计划”,进一步深化政企、企企交流合作,推动区域营商环境、聚商策略、富商资源和适商生态持续优化。
下一步,东城区将以改革成效护航企业发展,着力打造“北京服务”东城样板。通过施行市场准入否定事项报备制度,发起市场监管“无事不扰”行动、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专区等措施优化政务服务;通过打造“紫金公寓”服务系统,升级员工健康服务、拓展服务专员队伍等措施优化企业人才服务,让更多的优质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新时代,新东城,诚挚欢迎各界朋友和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谱写首都核心区的新篇章。
谢谢各位。
-
主持人
叶昶:谢谢王华伟先生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新京报:谢谢主持人。我这个问题提给中央戏剧学院的徐永胜书记。我们知道,中央戏剧学院坐落于东城区,近年来,学院深度参与“大戏东望”品牌建设,双方强强联手为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添了生动实践。请问:您认为城区是如何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赋彩百姓美好生活的?谢谢!
-
嘉宾
徐永胜:谢谢您的提问。
中央戏剧学院是起源于1938年,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高等艺术大学,就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49年11月,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国立戏剧学院。1950年4月2日,学校召开成立大会,地址就在南锣鼓巷片区的东棉花胡同,多年来,中戏与东城同心同行、相伴相长,无数优秀的青年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秉承着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一代代中戏人,肩负着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从这里出发,并成为国家文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东城在地高等院校,多年来,中央戏剧学院与东城区强强联合,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相互赋能,在文化服务、学术研究、美育教育、品牌塑造、精品创作等方面深入合作,携手谱写了校地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也因此我对近年来东城坚持“崇文争先”理念、构建以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新范式”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在东城,文化是一抹厚重的底色
中轴线上密布的亭台楼榭、胡同小巷里的京味风韵、京剧舞台上的唱念做打,这些都构成了东城古朴而厚重、多元又开放、时尚又潮流的文化底蕴,也是滋养中戏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和文化土壤。在这片土地上,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365项、384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南锣鼓巷等14片历史文化街区。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中,有12处坐落在东城。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东城区一系列街区保护更新、文物腾退、展示利用和整治提升重点工程的实施,玉河边的雨儿胡同如今抬头见绿、低头有花、远眺是景,钟鼓楼沉浸式演绎“时间的故事”,燕墩实现数字化修复展示,玉河故道东畔建成的大运河数字体验中心激活了千年文脉。还有前门地区的众多会馆,通过创新联动10处原发地政府合作,让百年会馆有情、有韵、有戏、有品,焕发出全新的文化魅力。
二、在东城,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东城区辖区内的剧场有40家,占全市艺术类剧场总数近1/3,全国话剧展演季等常年走红,190家实体书店营造书香满城的浓厚氛围,众多的街区艺术馆、胡同博物馆,带来了可漫步、可品味的城市文化体验场景,每年9月推出的东城文化月系列活动打造了全民文化盛会。此外,东城区积极引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落地了一大批校地合作“校地合作”种子库项目。比如,去年我们与东城区联手举办“大戏东望·2023全国话剧展演季高峰对话”,广泛邀请戏剧界专家,共塑城市戏剧景观。今年,随着2024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全新启幕,国内外精品剧目荟萃东城,将打造一场戏剧与城市和合共融的艺术盛宴,让“戏剧之城”名片更加闪亮,也让文化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
三、在东城,文化是一种创新力量
近年来,东城区精心深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沃土,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依托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培育“文化+”新模式新业态,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的联接,激活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全新动能。在这里,“一横一纵”打造“文巷”引领区,“一园一品”培育特色产业园。全国首个示范区文化金融产品超市、文化企业融资“白名单”机制为优质企业增信助贷,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助力实现“戏剧+新消费+社交互动”的美学升级,“故宫以东”文化IP点燃经济发展的蓬勃动能。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园区推出“玉文化”“纸文化”等文化“主理人”消费新模式,满足了大家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需求,这样一种文化消费,让更多新创意、新业态在这里“破壳生长”。
四、在东城,文化是一张靓丽的名片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让文化东城标识愈发闪亮。上周,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精彩呈现,让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目光再次定格在北京东城。中国文化金融峰会、中国纪录片大会、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文化盛会也都在这里隆重举办,吸引了五湖四海来宾汇聚、交流互鉴、携手共进。今年东城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影视摄制“一卡、一册、一窗”服务机制,打造了《我们的新时代》《寻古访今话东城》《大侦探赵赶鹅》等以“东城叙事”为背景的各类文艺精品,汇聚起东城文化走出去的宣介力量。东城区还全力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创新认定5家企业为文化出海“领航站”,2个海外机构为“联络岗”,“文菁守信 礼遇东城”礼物品牌走进了多哈国际书展,非遗产品亮相悉尼灯光音乐节,越来越多的东城文化元素被世界看见,抽象的文化正在搭乘更加具象的载体走向世界。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时代问卷,精彩作答。作为扎根东城的文化机构,中央戏剧学院将与东城携手以时代共振的精品力作,展现对祖国、对时代的真挚情怀;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赋能“大戏东望”文化品牌内涵更深、影响力更广;将以文聚力,扬帆起航,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崇文争先”,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持续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徐永胜先生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谢谢主持人。近年来,东城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我想请问一下董刚先生,您作为驻区企业家代表,您为什么会选择东城呢?谢谢!
-
嘉宾
董刚: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摩根士丹利成立于1935年,是一家拥有近90年历史的国际金融机构,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在全球超过4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公室,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证券、财富管理以及投资管理。
摩根士丹利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投资银行之一,自1994年首次正式进入中国以来,我们累计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股票市场融资超过4700亿美元,债权融资超过6400亿美元,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参与中国企业有关的并购项目(交易)金额超过6200亿美元。
今年7月,摩根士丹利被北京市授予了“全球服务伙伴”。在授牌仪式上,我是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发言,谈了谈我们对于北京市营商环境的看法。从企业角度,我们始终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拼政策,中期拼人才,长期看服务。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被东城区优质的营商环境所吸引,在2021年初,我们将摩根士丹利在北京的全部业务板块整体迁入东城区。
三年来,我们很多集团的同事、客户、监管机构和各地政府都来过我们位于东城的新办公室,大家也都不约而同地问了相似的问题:为什么会选择东城?我的回答是,因为这里有最高水平的营商环境。
一、东城区的营商环境是有“速度”的,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大便利
在搬入东城之后,东城区为我们配备了专属的“紫金服务管家”,为我们提供高效、全方位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给予我们支持开展业务、申请业务牌照,以及协助我们参与北京市“两区”建设,在人才引进和员工诉求等方面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我们惊叹于东城区“证照联办+一照多址”叠加办理等审批流程的高效和便捷,也感受到“紫金服务管家”提供对象全覆盖、支持全过程、政策全方位、响应全天候“四全”服务的贴心。东城区为我们企业的服务简便而高效,最大程度地为我们解决了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和需求。
二、东城区的营商环境是有“温度”的,能够想企业之所想、供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
为了加强政企沟通,更好地使企业了解东城区的产业政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东城区打造了政企沟通的交流平台“故宫以东·政企会客厅”,区领导会定期在东城区的特色文化空间邀请部分企业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我们也多次接到邀请,并针对东城区的产业规划、资金支持和投资准入等服务内容,与区主要领导进行直接的沟通。这一政企之间的沟通桥梁,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难点问题,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东城区的政策优势、规划发展方向、寻求合作伙伴提供了便利。而这种用心用情的服务方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东城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的最大诚意。
最后,东城区的营商环境也是有“维度”的,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拓展业务板块、实现长远发展
近年来,东城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日益完善和优化,为外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开放创新的产业政策,创造了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也为我们深挖经营潜力、加速业务拓展增添了更多的动能。作为北京市今年首批“全球服务伙伴”,我们充分享受到北京市“两区”建设的红利,与国内外的各领域龙头企业加强业务往来,高质高效地扩充“国际朋友圈”。在助力企业扩展市场与领域方面,东城区也加大了创新力度。今年,东城区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推出了“紫金发展伙伴”计划,通过政企交流、投融资合作、人才服务、业务拓展和发展保障五个平台,提供政企对话、政策匹配、诉求对接、市场资源链接等高质量服务,我们也有幸加入其中。北京市“全球服务伙伴”与东城区“紫金发展伙伴”,这两个“伙伴”作为畅通政企沟通渠道、链接资源要素、服务企业发展的共享平台,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欣喜于东城优质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带来的活力与动能,我们也沉醉于东城充满魅力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独美风景。从紫禁城的巍峨到胡同的宁静,从红色遗址的庄重到现代创意的跳跃,东城的每一砖一瓦皆是故事,每一道光影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今,我们不仅把公司迁入了东城,我和我的很多同事们也把家安在了东城。在东城工作和生活这三年时间里,白天上班累了的时候,我可以在办公室看到楼下公园里的烂漫春花,下班的时候,我也是非常享受驻足在胡同口,来欣赏落日余晖下的北京。
有句话叫“酒杯太短敬不了来日方长,巷子太短走不到白发苍苍”,但是我很庆幸,因为东城的胡同跟巷子足够得长。我们坚信,在东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企业在未来和东城区也一定能够实现长久合作、共同发展。
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董刚先生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劳动午报记者:谢谢主持人。我想请问一下咱们的居民汪维信先生,作为生活和工作在东城区的市民,这些年来您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您有哪些感受?如果请您用一个词来形容您在东城生活的感受,您觉得这个词是什么?谢谢!
-
嘉宾
汪维信:谢谢您的提问。
我今年77岁,从出生到退休,我一直生活在东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全国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城当然也不例外。每当想起我在东城的这些年,我的心中就感慨万千。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在东城的生活感受,那一定是“幸福”。
我家住在建国门街道西总部片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城人,这些年,所居住的地区变化很大,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区里实施了城市更新和花园式街区建设,经过改造更新,我家附近的居住环境明显变好了!密密麻麻的架空线入地了、开墙打洞封了、密集违建拆了,胡同里还实现了不停车!现在,我有事儿没事儿就乐意出来遛遛弯儿、散散步,因为看见清净整洁的胡同,我心里也敞亮!而且,我们片区还有一个“共生院”改建的美术馆,我平时也经常和街坊邻居一块儿去这个家门口的美术馆陶冶陶冶艺术情操。要我说,这几年,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
再说说养老。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做饭、洗澡、收拾家务……这些日常生活起居,对我们来说都是麻烦事儿。现在,这些麻烦事儿变得一点儿也不麻烦了!像我的一个邻居,今年85岁了,而且还是自己一个人住。我听他说,他们这种“老老人”在街道都有专门的信息档案。而且,他家里还有政府帮忙安的家庭照护床位,工作人员在后台就能看到各种健康数据,帮他调理身体,你别说,这真是高科技!在吃饭这方面,像我自己吧,退休后当了北京站指路队的志愿者,平常经常在外面志愿服务,不方便自己做饭,我就经常上老年助餐点吃饭。现在,区里建的老年助餐点特别多,基本上走不了多远就能走到。而且食堂都有微信群,能看到当天的菜单,我们老年人去还有优惠。之前食堂小姑娘还问我对菜品有没有什么意见,我当时是随口一说,建议面条做软一点,我们这牙口有的不好、嚼不太动。结果,第二天再去的时候,面条还煮的真烂糊,没想到我们的建议食堂还真的这么快就采纳了!我们街坊邻居好多人都喜欢这样的食堂,像有的老人自己一个人住,又行动不便,食堂还给他们免费送餐上门。
人老了,就容易生病。老年人出门儿看病不方便,不看病吧,又耽误事儿。像我自己,基本上每几个月就得去一趟医院开点药,但是去医院的路远,我又不太会用现在的打车软件,以前经常因为看病取药的事儿犯愁!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一回,一个志愿者手把手教我用了那个助老打车,可以自动定位,光咱们区里就有100多点位呢!一扫码,人家司机师傅就来接我了,而且还有券儿可以领,基本上短途的不用花钱,真方便!还有一次,我想去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但是中心没有相关的检查设备,我还以为得再跑一趟大医院呢!结果人家医生护士告诉我,区里现在建了医养联合体,开通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像协和医院、北京医院这些大医院顶尖的医疗资源,都直接“送”到了我们家门口儿。这几年,好多病在社区医院就能看,不仅方便,人家诊疗的水平也高!看病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再也不是(什么)难题了!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出家门儿就能看到美丽整洁的胡同小巷,是吃穿用度、生活起居、看病就医都便捷舒心……。我是共和国的同路人,和新中国一起长大,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我们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离不开国家!所以,对我来说,幸福也是民富国强、国泰民安!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最后,我也要向伟大的祖国、向美丽的家乡表达我最真挚的祝福:祝祖国的未来更加繁荣昌盛,愿北京、东城的明天更加美好灿烂!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汪维信老先生的回答。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出席今天东城专场新闻发布会。各位记者如果有进一步采访需求也可以和我们联系。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