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伟的彩蛋艺术作品
彩蛋文化源远流长,《管子》一书中对彩蛋就已有文字记载,因而能够确定彩蛋起源于战国。唐代古墓墓道上记载,古人们曾在鸵鸟蛋壳上作画。清代彩蛋发展最为繁荣,属于七十二行之一,制作彩蛋的艺人被称为“画蛋匠”。
彩蛋文化发展到清代,作者在蛋壳上画上要表达的心意,用来传递感情。蛋壳表皮上会绘制各种图案,花鸟鱼虫,人物,名山大川等。
彩蛋历史悠久,鸡蛋寓意诞生,到现在很多地方家里生小孩,亲朋好友都要送喜蛋以示庆贺。
鸭蛋用来画人物,比如仕女、小孩,脸蛋细腻。
现在有的鸡蛋表皮也很细腻了,也适合用来画人物。
彩蛋来自民间,服务于大众,原材料也简单,非常容易被人们接受,可谓东西虽小,意义颇深,而且彩蛋可以保存100年品质不变,适合收藏。
赵伟选蛋非常严格,蛋的品相要好,不能一头大一头小,蛋的颜色要特别好,用来雕刻的蛋,表皮要特别红,而用来绘画的蛋,表皮要特别白,蛋皮上还要有光,还要采用特别新鲜的蛋。
制作彩蛋的蛋壳要采用吃粉状饲料的鸡鸭产的蛋,这样的蛋表皮光滑,吃颗粒饲料的鸡鸭产的蛋就不能用。赵伟每次都到种鸭场亲自去挑选,而且是在孵化鸭子之前先挑蛋。
赵伟绘制过的彩蛋有鸵鸟蛋、大雁蛋、鹅蛋、鸭蛋、鸡蛋、鸽子蛋,都极其精美。
彩蛋的传统画法是在整蛋上作画。首先,在整蛋的三分之二处打眼;其次,把蛋液清理干净,这个过程需要往蛋内打水反复清洗;然后,完全控干,需要阴干,不能暴晒;最后,将蛋壳打磨光滑。绘画的时候,要把清理蛋液的眼儿画在画里,这样从表面看,蛋壳是绝对完整的,所以赵伟出国做文化交流时,外国朋友问的最多的就是蛋液是怎么出来的,感觉像魔术一般神奇。
赵伟在画这套水浒一百单八将的时候,非常辛苦,但是越画到最后,越是着迷和投入,在画到106枚的时候,感觉口渴,拿起个碗就喝水,喝到嘴里发现味儿不对,这才发现,自己喝的是涮笔的水。
曾有人来求一对儿一模一样的彩蛋,而世上没有两颗鸡蛋会是一模一样的。赵伟有一天脑中灵光一现,盘古可以开天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形成天地,我为什么不能开蛋壳呢?这样不就有了一模一样的两枚蛋了吗?因而制作了半壳彩蛋。
赵伟在半壳上尝试雕刻。整蛋蛋壳内部有空气,可以支撑一定的压力,适合用来雕刻。但是半个蛋壳是打开的,承受的压力会更小,雕刻起来难度更大。赵伟反复尝试,最终成功做出了半壳雕刻作品,掌握了半壳雕刻的技艺。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赵伟在鸡蛋蛋壳上雕刻了一套奥运图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赵伟绘制了一套奥运项目彩蛋。
在蛋壳上刺绣,需要用特别细的针和线,而且每一针都必须把握好,每一针穿过去拉出来,都需要屏住呼吸小心翼翼。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赵伟想绣一组作品庆祝奥运会,赵伟的妹妹忽发灵感,指着自己长长的秀发,问赵伟是否可以用发丝来绣制呢?赵伟了解南方的发绣传统艺术,认为可以一试。试验的过程又是困难重重,一根发丝,在蛋壳上来回穿梭6次才能显出黑色,而且力度不好把握,有时不是发丝断了,就是蛋壳被勒裂了。而且发丝还没有办法打上死结,要想平整不变形,只能一针压一针,无形中又增加了绣制的难度。
赵伟的彩蛋艺术被称为“中华三绝”,一蛋双画,一蛋双雕,一蛋双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伟理解的匠人精神很简单,就是做一件事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走弯路、遇挫折都没有关系,一定要把事情完成,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从2009年开始,赵伟带着彩蛋艺术品,随着文化交流团体走出国门,将中国的传统工艺展示给外国朋友,中国彩蛋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喜爱,2016年更是随着习主席去了美国做文化交流。
2011年要去泰国做文化交流,市委市政府通知赵伟做一件礼品,赵伟想在彩蛋上展示更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是在两枚半壳上绘制了风筝和剪纸,这样,一件作品就能展示三种中国民间艺术了。
赵伟说,“每次在国外展示我们的传统工艺,都感到特别自豪,这是代表我们国家传播优秀的文化,很有使命感。”
赵伟在天桥市场斜街42号天桥民俗工艺坊有了一个场地,边展示天桥非遗民俗,边教孩子们作画绘制彩蛋。赵伟给人制作彩蛋作品,只收非常低廉的价格,她认为,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彩蛋艺术,有能力收藏并且喜爱上彩蛋,价格不能定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