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美术馆展出元明清绘画

日期:2023-09-22 09:46

分享:
字号:        
区域:
朝阳区
开始时间:
2023-09-08
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结束时间:
2023-10-20
活动类型:
展览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央美美术馆展出元明清绘画,不少作品曾有破损 妙手修复让古画重现神采

中央美院美术馆纸本修复师窦天炜正在工作中。(窦天炜 供图)

中央美院美术馆纸本修复师窦天炜正在工作中。(窦天炜 供图)

  “央美美术馆原来也有这么多古代绘画!”9月8日,“何处寻行迹——馆藏古代绘画中的人与自然”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观展。此次展览从馆藏历代绘画中精选了元明清山水画和人物画五十余件,其中不少作品经过修复师悉心的修复,在当代继续绽放光彩。

  古画焕发新生亮相展览

  青绿色的群山之间,以朱砂绘制的红叶渲染出浓浓的秋意,一位执杖前行的老人与童子相伴,走过小小的木桥,颇有画龙点睛之妙。此次展览中展出一件重点展品,是明代蓝瑛《白云红树图》,经由著名修复专家冯鹏生及其团队修复后与公众见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希言介绍,这件作品在修复前出现多处断裂,并且颜色脱落比较严重,此次能够重新展出,离不开修复师背后所做的大量工作。

  “这幅画的‘病症’虽然看起来较轻,实际上非常严重,需要特别的照顾。”站在清代画家戴熙的《寒林东山图》前,中央美院美术馆纸本修复师窦天炜介绍,这幅作品前几年也经历了修复。在修复前,画作本身已经变得很“脆”,画面有不少翘起来的裂痕。“我们对这幅画的修复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用纤细的笔,将非常薄的糨糊一点一点填进去,从而让画面恢复平整。”

  值得一提的是,《寒林东山图》中有位戴着头巾、手拿竹杖的人物,原本墨色已部分脱落,经过了修复师的妙手补绘重现神采。“为了保留完整的画意,我们会在一些必要的位置进行补笔,找回缺失的画面内容。”窦天炜说,补绘的地方与整体作品要达到统一,不能对视觉效果产生干扰。另外,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修复师会尽量保留古画的原始材料和制作工艺。

  日常“体检”贯穿每次展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现藏有两千余件宋元明清的书画作品,尤以明清时期作品为主。”刘希言介绍,中央美术学院的古代书画收藏始于北平艺专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徐悲鸿任院长期间,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购藏,并接收了包括孙宗慰个人捐献在内的几批捐赠。同一时期,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在校长丁井文的寻访搜求下,也收藏了一批明清绘画。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院又在北京以外的地区进行过购藏,并接收了几次捐赠。

  多年来,央美美术馆对藏品进行了数次系统的整理与修复。在“大修”之外,日常对藏品的“体检”也贯穿于每次展览。

  “所有藏品在每次展出前,我们都会请修复师来判断它们的状态是不是可以展出,这次展览就去掉了几件不适宜展出的作品。”窦天炜说,在展前展后,每件藏品都要进行除尘;每隔一段周期,就要检查一下藏品是否存在需要及时处理的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处理一些小问题,就能避免这些问题对画作造成更大的伤害。”

  让古画连接当代观众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馆藏的越来越多精品纷纷与观众见面。”刘希言说,“我们在策划展览的时候,希望不止于将古画‘晒出来’,而是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现代视角策展,让大家感受到其中的趣味。”

  此次展览提取了许多来自古画中的人物元素,制作成动图嵌于展墙之中,他们或乘小舟游玩,或在山中行走,让静态的古画多了灵动。展出的古画旁设置了放大的人物细节图,提醒观众寻找山水画中的人物行迹,观察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展厅中还特别设置了观众打卡空间,里面的山水元素都来自于这次展出的作品,观众可以前来寻找这些山水的出处,也可以走进空间,体会人与景之间的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策展的巧思,让作品连接当代观众,让他们更容易地进入到作品之中,更自然地找到观画的乐趣。”刘希言说。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王广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