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市财政局局长吴素芳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作了《关于北京市2018年市级决算草案的报告》和《关于北京市2019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一、2018年“四本预算”总体执行较好,切实发挥了财政政策资金引导调控、支撑保障等方面作用,财政管理工作连续第三年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本市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为企业和社会减轻税费负担约400亿元,释放市场活力,优化了首都营商环境。在减税方面,落实增值税减税政策,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实施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等个人所得税改革政策。在降费方面,清理涉企收费,实行收费目录公开,全部取消地方自行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停征水资源费、排污费,在地方权限内降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费上限等。
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引导作用,促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市区“1+6”专班机制,深化财源分析,提高财税政策的针对性。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发挥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小微企业累计贷款规模达到186.0亿元,涉及企业1.2万户。拓展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纳入财政部平台管理的项目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挥财政兜底保障作用,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占比保持八成以上。推动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152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万个。促进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分类改革试点。优化天坛医院、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新建和规范提升生活性服务网点1510个。此外,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污染防治、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也取得明显效果。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5.2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35.3%。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1亿元,下降31.2%;公务接待费0.1亿元,下降6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4.0亿元,下降34.8%。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强化资金统筹,提高国有资本收益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打通存量资金与当年预算资金渠道,将新增债券资金作为年度预算资金的重要补充。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增强各区可统筹财力。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完成学前教育等两项绩效成本预算改革试点,拓展财政绩效评价范围。
强化财政风险防控,加大信息公开。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进一步完善债券项目市区联审机制。明确PPP项目合规性管理负面清单,加强项目入库审核和出库调整。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所有市级部门预决算和绩效评价自评报告全部公开,推动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公开,并首次公开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积极推进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报告和地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专项报告。
二、2019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支总体符合预期,财政资金对全市重点工作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70.9亿元,下降2.5%,完成预算的52.7%。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运行总体符合预期,若将减税等因素还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减税降费效果持续加大,与减税政策相关税种增速放缓,全市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2728.1亿元,下降3.4%,较上年同期回落10.2个百分点。二是受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影响,重点行业财政收入走势分化,其中,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均受减税因素影响增幅有所下降。三是重点财源企业财政收入支撑作用稳定,新设企业贡献提高,本市前100名重点财源企业财政收入增长11.2%,在京世界500强企业财政收入增长12.2%,新设企业财政收入增长10.5%。
在收入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财政部门统筹资金聚焦全市中心工作,保障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主要用于:加快推进高精尖产业重大项目培育落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建设。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学前教育学位,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城市建设与管理,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财税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二是深化改革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三是全面加强财政风险防控,完善财政运行安全的管理机制。
三、2019年下半年,市财政全力实现年度财政重点工作任务,为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下半年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强化财源建设,增强财政收入高质量发展动力,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不断优化对企服务,做好财源培育工作;二是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强化财政支出成本控制,加强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三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助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四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强化预算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