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 1121
10月29日是世界第19个“世界卒中日”。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脑梗死”及“脑出血”。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卒中:重在预防”。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们在临床诊疗中发现患者日常生活中对卒中诊疗存在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阿司匹林、他汀不能长期吃
解答:阿司匹林、他汀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础药物,除出现严重副作用,应长期不间断服药。阿司匹林常见副作用就是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等,如严重出血,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减量或停用。他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痛、肌酸激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等,多在开始服药时出现,所以开始用药时需要注意有无肌肉酸痛,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
误区二:“腔隙性脑梗”就是脑梗死
解答:我们临床上提到的脑梗死,通常指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的一类疾病,也就是说,通常是有症状的。而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影像概念,约占卒中的15%至25%,是发生在大脑深部白质、基底节或脑桥的小梗死(直径2-20mm),是由于供应大脑皮层下区域的单个小穿通动脉闭塞所致。如果出现在非功能区,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在高危老年受试者中的患病率约为53%,而在健康老年受试者中也占41%。所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也不要过于恐慌,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以及目前吸烟的人发生腔隙性卒中的风险较高,所以积极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做好预防,并进行定期随访就可以了。
误区三:手指麻、脚趾麻就是脑梗了
解答: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分左部战区和右部战区,脑梗发生后通常出现症状都是一侧肢体,比如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左侧偏盲,都是完全一侧,很少表现为局部麻木、无力,而手指脚趾口周这些部位,属于神经末端,多为周围神经问题所致,一般不是脑卒中症状。
误区四:出现卒中症状需立即服用阿司匹林
解答: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只适用于缺血性卒中,而对于出血性卒中,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血肿进一步扩大。所以在出现症状后,需要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药物。
误区五:出现卒中症状后发现高血压需要立即给予降压药
解答:在发生出血性卒中时,因为颅内压增高及应激的因素,可能会出现血压比平时高的现象,及时服用降压药物是可以的。但在缺血性卒中时,如果存在血管狭窄引起低灌注,机体会代偿性出现高血压以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这时给予降压药物就有可能导致症状加重。因此需要明确高血压原因后酌情给予降压药物。
误区六:卒中发生后给予治疗症状就不会加重了
解答:大部分卒中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会逐渐稳定,有的还能逐渐改善,但是有的患者会出现“进展性卒中”“血肿扩大”等情况,从而导致症状进行性加重。
误区七:经常运动就不会患卒中
解答: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确实是卒中的保护因素,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但是有几种情况需要注意,比如大量运动,出汗多,饮水少,导致血容量不足,很容易引起低灌注而诱发卒中。还有一些剧烈运动,比如迅速蹲起运动,撞树这些,蹲起可能引起脑灌注压过山车式上升或下降,容易诱发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而撞树这种剧烈活动,可能引起脑卒中震荡或外伤性出血等。
误区八:监测好血压就肯定不会患脑出血
解答: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动脉瘤、血管畸形、凝血障碍、抗栓药物应用等等。随着房颤等心脏病检出率的增加,抗凝药物应用越来越普遍,抗凝相关脑出血发生率也逐渐提高。因此,应用抗凝药物期间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尤其是华法林,需要根据医生指导定期监测及调整药物剂量。
误区九:及时溶栓就能治好所有症状
解答:发生卒中后尽早给予溶栓治疗,是为了尽早挽救“缺血半暗带”,降低卒中致残率及死亡率,同时早期溶栓可以改善长期预后,但并不意味着溶栓就能使症状完全消失,而且也不是所有溶栓患者都能改善或者减轻症状。同时,溶栓治疗也存在出血风险,这与患者就诊时间、梗死面积、既往病史及用药等均密切相关。
误区十:卒中症状很快缓解就不用就诊了
解答:有的患者出现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但很快缓解,他们认为“好了”,未能及时就医。这种症状我们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由于血管狭窄或不稳定斑块脱落引起,可能会反复发作,直至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即发展成为“脑梗死”。因此,出现短暂症状即使缓解了也应当立即就医,积极治疗,避免因延误治疗而发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