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从第一次为患者做胃肠镜检查到独立完成息肉、早癌切除手术,36岁的程芮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副主任医师。从医8年间,她专注于消化道早癌的诊治和机制研究,为患者撑起了健康保护伞。
本期《医路人生》让我们一起听听程芮的从医故事。
医路进阶:从不断学习和反复训练中获取行医“经验值”
右手拿镜身,左手持手柄,通过大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的密切配合,准确地操纵手柄完成对患者胃肠道的检查,必要时再以微小的创口为病人切除息肉、早癌等病灶,这是程芮最习以为常的工作。尽管如今已经十分熟练,但她依然忘不了大四在医院轮转实习时,第一次看到老师如此操作的震撼,而这也成为了她完成学业后选择消化内科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镜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一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最开始我们会在模拟机和活体动物身上练习内镜技术,动作娴熟后由上级大夫指导给患者进行内镜检查。”程芮表示,只有做够200例胃镜后才能做肠镜,胃肠镜超过500例后,才能接触像息肉切除等更为复杂的治疗过程。
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是为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的基础,而丰富的临床经验则是发现患者真正问题的关键。在采访中,程芮回忆起了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患者。在一次坐诊时,一位因恶心呕吐前来就诊的年轻女性面色晦暗、浑身乏力,认为自己得了肠胃炎。但程芮敏锐地观察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她了解到患者并不具备感染肠胃炎的条件,且尿量减少可能存在隐匿情况,于是她给患者做了进一步的血液化验,发现本应在100以下的血肌酐值已经达到了700。
“通过指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由于急性肾功能不全而引发的消化道反应,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肾。如果当时只是简单给患者开药,那么可能会进一步损伤她的肾功能。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才能对患者情况进行快速的鉴别。”程芮说。
忙碌的临床工作之外,程芮也没有停止过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为更好检查消化道癌前病变,提高息肉的检出率、早癌的筛查率,她翻阅了大量文献和国内外相关书籍,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在她看来,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病情的诊断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作为支撑。
医者之道:用理解与真诚同患者构筑“信任桥梁”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术固然重要,但作为医生,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必不可少。“做学问之前,要先学会做人”这是程芮的导师、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对学生们的谆谆教导。选择了医生的职业,就要认真细致,做到精益求精,也是程芮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医治患者、与患者相处时始终坚持的原则。
作为病房组长,在管理病房期间,面对突发或紧急情况时,有些患者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情绪失控的情况,程芮会站在患者和其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思考为何会出现不良情绪,是否是信息交流不到位、亦或是在沟通过程中产生了误解。
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和家属的想法之后,告知患者出现不良情况的原因、后续该如何检查和治疗,及时解惑答疑,消除患者和家属的不安,赢得他们信任。“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让患者感觉到我们一直为治愈他努力,这样患者就会信任我们,从心底里觉得我们确实是为他们考虑。”程芮说。
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程芮始终坚持“做事要闭环”的原则,患者出现什么情况、安排哪些大夫做了哪些检查、检查包括哪些方面、检查结果如何等,这些情况都必须及时反馈给她。“很简单的一件小事,也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终、有头有尾。”事事有反馈、件件有落实,是程芮临床工作中最真实的写照。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生要做的不只是治愈病痛,更要打消患者与家属的顾虑,抚平他们内心的褶皱,也只有医生与患者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后续的治疗才得以顺利开展,患者的病痛才得以顺利缓解。
在消化内科临床工作多年,程芮在尽心尽力医治患者的同时,也关注到了近几年我国消化道癌症高发的现状。消化道癌症死亡率非常高,但早期症状却不明显,因此,程芮建议40岁至4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胃肠镜的检查,呼吁大家重视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提高守护胃肠健康的意识。
未来,程芮将在医学道路上继续前行,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消化道早癌筛查的各种可能,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刘雪洁 蔡琳)